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八章 乐府笑寇猖 (第2/3页)
寇都是光着脚,说话哇啦哇啦地象青蛙叫”。 莲花想起在大宁卫林间伏击的几个倭寇,点了点头:“是啊,我还以为他们夏天才这样”。 朱元璋眯起了眼睛:“哦?你见过倭寇?” “在大宁卫碰到过,当时和宁王叔一起”莲花回忆道。 这件事一直是朱元璋的一个疑团,当下不动神色问道:“就你们两个吗?” “还有燕王叔,和王府的侍卫”。 朱元璋哼了一声:“倭寇好大的胆子!知道为什么吗?” 莲花这才有些心慌,迟疑着说道:“燕王叔说是冲着我来的” 朱元璋眼中凌厉的锋芒一闪:“哦?冲着你来的?为什么?” 莲花第一次见到朱元璋严厉,不由得慌乱,踌躇半晌,一横心说道:“怕是担心我到了天朝,大明与朝鲜永结厚谊,不利于倭寇横行”。 朱元璋不再说话,锋利的目光如刀,凝视着莲花。 就知道!就知道朝鲜国王把十六岁的女儿宁愿送给七十岁的自己,定有所图!原来是为了倭寇,是想让自己发援兵。 真是别有用心! 莲花见朱元璋面色不善,一颗心怦怦直跳,跪倒在皇帝面前,仰头轻声唤了一声:“圣上!”见朱元璋恍如不闻,又轻轻叫道:“皇祖父!” 朱元璋俯视莲花,却想起了朝鲜自认藩国,态度恭谨,年年进供;宫里的海豹皮,漆盒人参这些都是朝鲜的,连滁州太仆寺里的军马,也有几百匹高丽马;关键是朝鲜稳定,大明才放心地北征蒙古,倘若朝鲜反过来帮着蒙古,何止东北,整个北疆都将受影响;又想起了可恨的倭奴,非但不朝贡,还有这么多倭寇侵略沿海,扰我百姓。。 无论如何,大局为重。 朱元璋的目光渐渐柔和,终于叹口气,示意王直扶起了莲花,说道:“你起来吧,朕不怪你”。 不知何时,朱允炆进了殿内,行了礼站在莲花的身后。关切地注视着。 朱元璋看看朱允炆,又看看莲花,一样的修长白皙温雅柔和,一样清澈明亮的眼睛,实在是一对璧人。自己已经七十多,早晚是这个孙子接班,何妨为他做点而好事? 朱元璋又叹了口气,唤了声:“允炆!” 朱允炆应声道:“孙儿在!” 朱元璋吩咐道:“你上次提议的,派使臣去日本,找那个北朝的足利义满将军一事,筹画安排一下”。 朱允炆喜不自胜的连忙应道:“是!孙儿明天就安排”。 莲花也喜出望外,兴奋地不知如何是好,一激动,双手抓住了朱元璋的手,连声道:“谢皇祖父!” 朱元璋的手掌被她温软的小手握着,望着她欢喜雀跃的模样,忽然就想起许多许多年前,自己还年青,也有这么一个少女,为自己欢呼,也是这么温软的小手。。时光都去哪儿了呢?不禁有一刻失神。 莲花这才发觉自己过于兴奋,不由得红了脸,放下了双手,不安地看了看朱元璋。 朱元璋含笑不语,朱允炆却冲她笑着眨了眨眼。 莲花红着脸,讪讪地说道:“我该干活了,把这些扇子写完”,说着走回案边,提笔继续抄写。 朱允炆笑问:“写什么扇子?”跟了过来,探身拿起倭扇。朱允炆的功底可远非莲花可比,一目扫过,已把诗句读完,回头笑着对朱元璋道:“这首乐府定是皇祖父做的”。 朱元璋眯了眼睛,笑问:“如何?” 朱允炆此刻当然奉承:“好诗!这句‘国王无道民为贼’说中了倭寇的要害!如我大明今日,百姓安居乐业,断不会有这些贼寇。还有这句‘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如此跳梁小丑,定然不会长久”。 见朱元璋捋须微笑,又笑道:“孙儿给这诗题个名字吧?就叫《倭扇行》如何?” 朱元璋微笑颔首,朱允炆提笔刷刷题上。 王直在一旁叹道:“本来这倭扇不值什么,现在是圣上的诗,李才人抄写,殿下题字,这可身价百倍了,可以称作‘三绝扇’。老臣可否先讨一把?到了中都老家定然抢手”。三个人都笑了。 朱允炆帮着莲花,很快四十把扇子写完,王直呈给朱元璋看,莲花的字娟秀柔美,朱允炆的字瘦劲奇崛柔中有刚,不由又赞叹一番。 朱元璋瞪他一眼:“好啦,拿去!”递了一把给王直,王直连忙拜谢。 果然这倭扇在中都被老家的父老乡亲一抢而空,朱元璋既得意自己的乐府诗,又得意这一对金童玉女似的佳儿佳妇,在老家着实显摆。 各位暇时不妨去中都试试运气,能碰到一把“三绝扇”也未可知也。 这时小太监进来禀告:“代王自大同府到了,候在宫外”。 朱元璋哼了一声:“这可费了不少功夫!”,去年就宣旨让代王过完新年即可进京,这三月都快完了。 朱允炆劝道:“可能路上融雪不大好走”。 朱元璋看了看莲花和王直还在忙,吩咐道:“王直你去把代王带进来,莲花你今天先回去明天再来弄,允炆你留在这里”。 莲花连忙答应着,大致把案上收拾了下,起身拜别。 朱允炆转头悄悄地说:“你到文渊阁等我,回头咱俩一起回家”,莲花红着脸点头答应。朱元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