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逆流_第380章 徐州易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80章 徐州易主 (第2/2页)

还不想把事情做绝。此人虽然有那么一点小野心。但是其能够迷途知返,没有跟张寻死扛到底,证明此人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

    张寻再次将韩建扶起,说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佐时不必如此,你我也是十多年的交情了。不须像外人那样生分。你先跟我说说散关的情况吧。你为何这么快就败了?”

    原来,韩建并非是败给了感义军节度使满存。杨守亮为了对抗朝廷,已经从兴元调集了将近两万人,屯兵凤州。韩建是败给了数倍于己方的敌军。

    这个消息对张寻来说非常宝贵。这说明,杨守亮的主力已经不在兴元府了。山南西道目前呈现出北面兵力密集,南面兵力空虚的局面。张寻立即调整了部署,把原打算调来关中的忠义军主力,又调往了夔州。他打算从南面走水路入川,直接进攻龙剑等地。威胁杨守亮的大后方。

    但为了迷惑杨守亮,北面的关中战场也要尽量弄出大动静。景福元年十一月,朝廷正式下诏,任命楚王张寻为山南西道招讨都统,韩建为副招讨使。随后,关中各军也开始逐一抵达宝鸡。张寻仍然把宝鸡作为南征的大本营。

    最早抵达的一支藩军,让张寻有点意外,竟然是泾原节度使张钧派来的两千人马。虽然有原州距离宝鸡较近的因素,但张钧的态度很明显,他还是死死抱紧张寻大腿的。

    第二支抵达宝鸡的藩军是褚良亲自统领的五千威胜军。褚良能亲自领军前来,让张寻很欣慰。也更加增添了这一战取胜的把握。

    紧接着,还有五千静难军、三千河中军、三千同州军、两千陕虢军陆续抵达。再加上原本就在宝鸡的将近三千镇国军。宝鸡一地的唐军总兵力达到了23000人。值得注意的是,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思恭以遭到河东军威胁为由,没有派兵助战。而凤翔节度使杨守立在吃了之前的败仗之后,也领兵回了凤翔,未有再次出兵之意。

    大散关前,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徐州。朱温终于攻克了彭城。这一场无比艰难的攻坚战,前后打了将近三年。最后城破时,徐州已是一片调令。感化军节度使时溥就如历史上记载的一样,在最后时刻登楼自焚,曾经称雄一方的军阀就这样随风而逝。

    事后朱温论功行赏,任命庞师古为感化军留后使,只等朝廷正式批准。

    终于夺得了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彻底消灭了时溥这个老对手,朱温可谓志得意满。在他心里,接下来要对付的,就是天平军朱瑄和泰宁军朱瑾兄弟了。他无心在徐州久留,把一切军政要务都托付给了庞师古,就要班师回汴州。就在这时,却忽然听说朝廷派来的感化军节度使张浚,竟然已经到了萧县了。

    朱温顿时大为不解。什么情况?时溥拒绝朝命之后,张浚不就应该回长安跟皇帝老子复命去了吗?啥时候走这来了?确定不是迷路了?还是张浚这老小子想当官想疯了,竟都不要命了,敢来虎口夺食?

    朱温立即派了个亲信去萧县,想先问问张浚的来意。

    萧县,张浚一行只能暂在县城西郊扎下营寨。守城的宣武军根本不让张浚入城。不过张浚并不敢恼火。虽然身为前任首席宰相,现任的感化军节度使,但走在人家的地盘上,也必须夹起尾巴做人。不仅如此,张浚还已经心生退意。

    当初张寻和他约定,只说到彭城城下。这个“城下”,并不是个十分确切的概念。萧县距离彭城只有四十余里。硬说是彭城城下,也未尝不可。他一步也不想再往前走了。

    张浚正在营中琢磨怎么给张寻写信,忽听外面有人报告,说东平王朱温的特使前来拜见。他一听是朱温派来的人,赶紧正襟危坐,让人进来。

    那使节进来之后,全无什么礼数,当头一句就问:“王爷想知道,相公此行,所为何事?”

    张浚顿时有些火大,毫不客气的回应道:“自然是来徐州上任。”

    使节呵呵一笑:“相公请回吧。徐州已经易主。朝廷新的诏书马上就要下来了。新的节帅是庞师古庞将军。”

    “哼!”张浚鼻子一哼。便不再理那使节。使节传达到了朱温的意思,也没理由再逗留,便转身离去。就在这时,却忽听外面有人大喊:“不好了!打起来了!”

    张浚心里咯噔一声,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