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同室 (第1/1页)
余大姐眯缝着眼睛瞅了两眼,一边嘟囔着“我这眼神儿啊”一边在对面坐下去,同时拉开抽屉拿出自己的老花镜戴上。 戴上眼镜的余大姐终于看清了手机屏幕上的小字,不过她也只是匆匆看了几眼就把手机还给了凌肃。 余大姐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才慢悠悠的开口道:“我昨晚也看过这个了,我家老头子看新闻,我跟着瞄了两眼。”又喝两口,她志得意满的继续说道:“幸好啊,这几年我调到你这边来,也算能过几天安生日子了。不过我在一线干的时候啊,有些病人家属难缠是难缠,也还没到这么激烈的地步……” 听了她的话,凌肃沉默着,心里却偷偷想道:这里就真的没有任何危险了吗?这几年来,她们这里能够相安无事,没有跟那些来访者发生过冲突,是因为她一直在很小心谨慎的履行着她给自己制定的“行业规则”-她在众多预约者中严格仔细的甄别着,仅接收那些只是有普通心理困扰或是在某一方面需要指导的人,对于较为严重的病例,尤其是那些已经有神经症边缘症状的,她都尽量劝说其家属带病人到更高层的医院精神科或者直接去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 因为凌肃清楚,对于后一类病人来说,单单依靠咨询的力量是很难治愈的,还需要药物的辅助作用才行。而且,有很多时候,必须要先进行药物治疗以后才能施以咨询疗法。虽然她有行医资格,但对于精神药品的用法用量却没有很好的把握,所以一直不敢贸然用药。 这样一来,她在接听那些预约电话的时候,工作量就加大了许多。不过,先繁后简、先礼后兵,为了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从头至尾,凌肃都一丝不苟的秉持着自己的原则,绝不越界——她心中很清楚,有许多病人家属之所以坚持带病人到她这里来,就是因为怕去过精神科之后就被别人当作精神病人看待了。 余大姐看到凌肃的脸色仍旧没缓过来,眉头还是微微皱着,就伸过一只手拍了拍她的手背,安慰道:“别想那么多了,好在我们俩现在也不必每天面对着那么多的病患和家属了。快准备一下吧,9点不是还有预约病人上门吗?” 余大姐的话提醒了凌肃,她看一眼时间,已经接近8:30了。她赶紧收拾好心情,关闭微信,端起水杯微笑着对余大姐说了句“多谢大姐提醒,我这就抓紧做准备去”,就起身往里间去了。 走到门口的时候她又回头叮嘱道:“大姐,待会儿客人来了就直接让她进来吧。” 顿了一下,她又委婉的说,“大姐,以后还是要称呼来人为客人,要不说习惯了……” 不待她说完,余大姐就把话头接过去,替她说了下去:“说习惯了万一哪天被某一位病,哦,不不,是来访者、客人,被他们听见了会很不好,对不对?” 凌肃被她逗乐了,不禁冲着她莞尔一笑:“让您改掉这么多年的习惯,真是难为您了!” 余大姐也哈哈大笑:“是啊,叫了几十年的‘病人’,如今你这丫头片子却硬是要我这老婆子改口,还真是别扭!” “那您就多担待着点儿,另外,您可不老,别老那么自称好吧?而我也早就不是什么丫头片子了!”凌肃说完,拧开里间门欲进去。 余大姐更开心了,叫住她:“哎,我说小凌,刚才你对我笑的那一下可千万不能对着男人笑啊!” 凌肃完全没明白她这句没头没脑的话,满头雾水的问道:“怎、怎么了?” 余大姐故意满脸认真的说:“怕你把男人的魂儿给勾走啊!” 凌肃这才反应过来她是在打趣自己,不由红了双颊,转身把门紧紧的关上了。 而门外的余大姐显然还没尽兴,又补了一句:“我说的是除了你老公的其他男人啊……” 凌肃搓搓自己热乎乎的脸蛋,坐在了里间的办公桌前,这里才是她真正工作的场地。 医院里分配给她的心理咨询室与其他临床科室的诊室是一模一样的,都是一个小套间,两间之中隔着一道门。 只不过,与其他诊室的坐诊大夫不同的是,别人都是外间坐诊,偶尔需要某些检查的时候才会用到里间,而于她,里间却是她真正的工作所在地。
这完全是由她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她的访客是需要隐私保护的。虽说身体生病的病人原则上也应该为他们保守隐私,但实际上除了少数重大或者罕见疾病外,也鲜有人在意这方面的事情。但有心理困扰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心理敏感之人,能克服自己走到这里来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对他们讲述的事情做到一定程度的保密。 况且,这也是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在《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准则》中,保密原则是作为单独的条款被列出来的:心理咨询师应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权,无论是在个体治疗还是集体治疗中都有责任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来访者保守隐私。 她打开文件夹里的卷宗,开始看自己昨天做下来的纪录。 这个即将到访的客人是一名三十多岁的女子,她的情况并不特殊,无非就是经历了若干年的婚姻生活后,当初浓烈的夫妻感情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变淡乃至消失,事业有成的丈夫在外面有了情况,不再把心放在妻子身上了(这是妻子,也就是预约者自己的说辞)。故而,妻子心存不安、不满,积累久了,又无处发泄,就化为一腔怨气,找不到出口,最后就想到了如凌肃这种职业的人。 凌肃也是最近两年才开始接触婚恋问题咨询的。在咨询室成立的最初几年,她只把工作对象定位在儿童到青少年这一年龄范围。 在她所从事的行业里,有很多时候,年长者比年轻人要受欢迎的多。这也不算是世人的偏见。一个人的阅历多少,在绝大多数时候是会决定一个人的见识与对事物的理解和领悟程度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