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海之歌 (第2/2页)
海悦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平日交好的朋友没有一个支持他,拒绝借钱给他,反而劝他不要做傻事,而商业上的对手,则嘲笑他年少得志,不懂节制,是在自取灭亡。但海悦的决心却从未动摇,他变卖了所有的固定资产,自掏腰包,雇佣了大批的海族劳力,开始挖掘运河。 这个过程异常的艰辛。海族并不像人族那样拥有大批精良的铁制工具,也不擅长土木建筑,因此挖掘运河进展非常缓慢,很多劳力因为不适应遗弃大陆的气候,患上疾病而大批死去。海悦坚持到第四个年头,所有的积蓄都挥霍一空,重新变得一贫如洗,就在他走投无路之际,海龙族找上门来,说愿意资助他积蓄挖掘运河,但要占有49%的股份。 海悦一口答应,海龙族也没有让他失望,以举族之力资助他的工程,而且还派出了大批的海龙帮助挖掘运河。海龙都是来源于陆地,对遗弃大陆的气候有很大的适应程度,一些地面上的工程由海龙族人负责,大大加快了进度。 在第十个年头,工程终于竣工。当一条沟通外界大洋和黄金海域的运河出现在世人面前时,所有的海族都目瞪口呆,无法相信当初那个疯狂的想法竟然真的变成现实。很多人都捶胸顿足,后悔没有参与投资这个计划,更多的人则对海悦投以钦佩乃至崇拜的目光。 一向仰慕人族文明的海悦认为,海神把大洋放在这边,供海族繁衍生息,又把黄金海域放在那头,供海族发展文明,他把这两个区域连在一起,是真正地实现了海神的旨意。这样的壮举在海族中前无古人,只有人族历史中通过不断征战,把整个大陆连在一起的亚历山大大帝才可比拟,因此把这条运河命名为“亚历山大运河”。
运河开通后不久,各地商船竞相前来,为了引导往来的船只,避免碰撞和触礁,海悦在运河与大洋的交汇处修建了一个巨大的灯塔,被称作“亚历山大灯塔”,或者干脆简称“大灯塔”。而在大灯塔的不远处,逐渐出现了一个人口密集的商业城市,亚历山大。如果不是当地的气候对海族太多过酷,亚历山大恐怕将成为海族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但即使如此,亚历山大城也一直是海族排行前五的大城市。 凭借着亚历山大运河的所有权,海悦一跃成为海族的首富,甚至有人说,海族的大富豪中,排名第二到第十的九个人所有财富加起来,都不及海悦的一半。海龙族在挖掘运河中出了大力,但也只拿到49%的股份,而海悦一人独占51%,说是富可敌国,一点也不夸张。 运河开通后的第十年,也就是海悦四十五岁那年,他的举动再一次令整个海族都疯狂。他宣布捐出所有的财富,在各地修建艺术馆和艺术学校,而他自己,也将不再从商,转而周游各地,潜心研习艺术。 “我当初修建运河,是得到了海神的呼唤,如今投身艺术,也是得到了海神的呼唤。这是我的使命,我不能拒绝。”他在告别酒会上对来宾说完这句话,在所有人的惋惜中微笑地离开。从此,人们经常在各地看到他的身影,但他再也不是那个前呼后应、衣着华丽的大富翁,而是一名风尘仆仆、满脸风霜,眼神中充满狂热的艺术家。 海悦八十五岁那年,也就是投身艺术四十年后,他完成了他唯一的一部著作《论艺术》,第二天就与世长辞。生命中最后的岁月,他住在一间普通的屋子里,除了书稿没有多余的家具和物品。他诞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又在一个家徒四壁的房间里去世,一生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嗣,留给世人的,只有那三大卷的《论艺术》和一个个传奇的故事,以及一大批流传后世的优秀艺术作品。 海悦的前半生,开凿了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运河,推动了海族文明的进程,是海族征服外部世界的不朽丰碑,他的后半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艺术之中,确立了影响深远的艺术体系,开启了近代艺术的序幕,是海族探索内心世界的伟大华章。他死亡之时,已经不再富有,但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的人眼中,他永远是那个最富有的人。 后世称海悦为“海之子”,伟大的海豚族剧作家海波特根据他的故事改编成的话剧《海之歌》,同样成为海族艺术宝库里传世经典,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