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王_第三章 朝觐(布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朝觐(布昆) (第2/2页)

洁庄重,红墙黄瓦,就连铺在地上的砖都拼接的严丝合缝。

    一些人被带到一个大院内,一个太监站在台阶上高喊道:“大员使者进宫朝觐,行礼”顿时四下鼓号齐鸣。

    布昆一行三日前就经过礼部来人的专门训练。四个在院内三跪九叩做了一遍。庆幸的是,布昆一直担心的帽子会在跪拜时脱落这等据说失礼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趁着下跪时,布昆偷眼望去,院子正面对着大殿上坐北朝南的坐着一个人,只可惜离得太远看不清晰。

    太监继续道:“大员使者进表”。

    古愚双手将上表举过头顶,旁边有人接过呈上。

    太监又高呼:“有制。”布昆等人连忙又依据演练跪下。

    太监宣制:“皇帝问使者来时,尔酋长安否”

    这样的问题也是实现做个预演,布昆四人一同齐答“回皇上,安康。”

    如此这般一问一答,跪了又起,起了又跪,像是演戏一般来回几个回合后。才让布昆等人进献方物。

    待进了方物后,太监们宣召使者上前觐见。布昆和古愚被允许上前,剩下两位留在远处。

    进了大殿,布昆才算真正的见到这个中国皇帝。这一见,让布昆有点失望,他原先对皇帝的种种相像全都破灭了。中国皇帝不过是普通的老头,他七尺身材,头发和胡须都已经花白。身体很胖,像一口钟似的倒扣在龙椅上。

    皇帝让他们落了座,又赐了茶之后,开始询问起东番大员的事宜来。按照布昆和古愚事先的约定,不论是皇帝还是大臣的询问,都由古愚代为解答。布昆只要装作听不懂汉语,在适当的时候点点头即可。

    古愚向皇帝介绍了大员的风土人情,皇帝听完后看上去非常满意。他让太监递过一面修容镜子来,指着对古愚说道:

    “大员愿受慕化,归化中华,实属美事。特别你们所呈献的方物,朕非常喜欢。朕且问你,如修容镜这类玻璃方物大员可否常贡。”

    “蒙圣上不腆,大员上下愿尽精诚以表忠心。”

    皇帝爽朗大笑起来,连声称道:“好,好,”然后对大殿上一位陪同的大臣吩咐道:“朱老先生,朕以为今后应允大员两年一贡,不,应当一年一贡。礼部以为如何。”

    那个被称为朱老先生的大臣起身答道:“回皇上,依礼制,大员若为外番,实不宜一年一贡。但若已归化我国,一年一贡也无妨。”

    “朱阁老言之有理”皇帝点头:“大员归化中华,该如何建制,阁部应有早作主张。”

    另一位大臣起身答道:“此事臣与各位阁臣已做商议,据福建徐巡抚呈报,大员新港乃海外弹丸之地。臣等以为当设大员蛮夷长官司,以为羁縻”

    皇帝一挥手,“此等事情,就由沈阁老做主好了”。回头他又问古愚:“朕曾听泰西来的洋和尚说过,这玻璃并非天然,那是能工巧匠炼化而成。据说这大员乃荒蛮之地,何来这等巧匠。”

    古愚慌忙回答:“大员有位叫李乐水异人,虽生于中华却长于异邦,自幼习得泰西制玻璃之术,他在大员觅得一处可制玻璃矿石,故此募人开矿采石,以药炼之,方制得这玻璃器皿。”

    皇帝一听来了兴致:“大员竟有如此奇人,宣召他入京,朕要见见。”

    这话一出,在座的大臣们都似乎吃了一惊。朱阁老先起身反对:“皇上此事万万不可。”

    皇帝脸色一沉:“为何不可。”

    朱阁老缓缓解释道:“我朝正德年间,武宗皇帝也曾召见了海外之人,名叫火者亚三。此人冒充满刺加国使臣以奇技yin巧媚上,扰乱朝纪,实在正德一祸,前车之鉴,不可不妨。”

    听完此言,皇帝尚未知与否。沈阁老也起身劝道:“朱阁老所虑甚是。老臣殿前曾观高税监和徐巡抚等人所呈奏疏,这个李乐水在教化大员上颇有功绩,此时大员新附,贸然召其入京恐大员蛮夷反复。况且圣上所喜乃此人所制玻璃器皿,臣也听说此玻璃器皿非大员所产矿石方能制成,圣上将其招来入京也是徒然啊。”

    皇帝盯着沈阁老的脸:“看来沈先生是有成谋,那以沈阁老所见当如何啊?

    沈阁老:“臣以为可留此人于大员,赏赐他个召讨司使得土官,即可羁縻,也可为圣上主持制器。此乃两得之举”。

    皇帝点了点头:“就按沈阁老的方略办,召讨司使小了点儿,不妨赏赐个安抚司使吧。朕累了,建置赏赐之事就票拟后再呈上来吧。”

    这大殿上的一番争论,布昆既听得不太明白,也插不上的嘴。一时间他觉得自己和新港社今后的命运就像今天这场朝觐一样,像木偶一样被人cao纵,不再是由自己所掌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