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贡品(李乐水) (第1/2页)
尽管仅穿着一件单衫,从窑口穿过来的逼人热浪仍将李乐水烘烤的满身是汗。浸湿汗水的衣服仅仅贴在肌rou上,很不舒服。但李乐水顾不上这些,他站在玻璃窑旁全神贯注的审视着院内二十多个伙计的劳作。 为了保密,玻璃坊的两座新建的玻璃窑是筑在一丈多高的围墙围成后院内。玻璃窑是仿照海澄县的旧窑制成圆顶窑炉,只是尺寸放大了接近一倍。窑内所用的坩埚也相应的变大不少,两名壮汉双手环抱尚不能合围。除了尺寸,坩埚和玻璃窑的耐火材料也有些变化。李乐水的世界地图册有几页是全国矿产分布图。根据那上面的记载,李乐水指使林希宗前往福建龙岩附件去寻找耐火的高岭土。瓷器烧制也用到高岭土,分辨高岭土对于林希宗这个行家来说并不是难事。没费多时功夫,就按图索骥找到了高岭土。 有了高岭土制成熟料,再往里面添了些添土,很快就烧制出坩埚和玻璃窑里衬用的耐火砖。由于使用了改良的耐火材料,玻璃窑的炉温又可提升一些。 玻璃坊中的人手也扩充不少,他们中的一些是从海澄旧坊来的老手,一些则是在移民中招募的学徒。这些学徒都经过李乐水和林希宗面试,精挑细选。他们大多以前也是手艺人,入门之前多少带点手艺,有制陶制瓦的,有打磨玉石的,甚至还有一位漆匠。 也多亏了这个漆匠,他的一句提醒帮了李乐水的大忙。李乐水在东番找的石英矿出产的石英砂含铁较高。因此新玻璃坊烧制的玻璃偏黄绿,品相源远逊于海澄旧坊出品的无色玻璃。 这本不是个技术难题,李乐水很清楚可以加入二氧化锰进行脱色,可是包括林希宗在内,众人都不知这二氧化猛是何物。就待李乐水万分沮丧时,这名曾经的漆匠小心翼翼的插了句:“听掌柜所说,倒像是漆匠熬桐油收火色所用的无名异”林希宗一听此言,一拍大腿道:“这无名异我倒是知道,也叫无名子,福安一带甚多。瓷窑业内烧青花的常用来调色。不过我们林家一向只是白瓷,很少用它。“不管是不是,死马全当活马医,终须一试。派人寻了些无名异,待到需要搅拌玻璃,赶出气泡时,按不同比例投了些无名异进去。尝试几锅后,出品的玻璃果然又从草绿变成透明无色。 对于此李乐水颇为感慨,在这个时空单凭个人的力量若要引起技术上的小小突进远非自己当初构想的那么简单。即使自己对原来时空的西方技术史多有涉猎,即使玻璃工业工艺在这个时空中并非是跃进。 但话又说回来,万事开头难。不论怎样,但总算自己迈出了这一步。而且相对玻璃带来的超高利润,李乐水更看重的是玻璃工业在耐热材料和热加工技术上实践与储备。水泥,钢铁,三酸两碱,李乐水开始盘算着今后的动作。 当然玻璃坊后院中忙碌的人们并不知晓李乐水心中规划的蓝田,他们此刻正全力准备着供奉给朝廷的贡品。连日以来他们已经连续忙碌十余日了,加上今日出炉的两窑玻璃,玻璃坊就能备齐五全部贡品。 由于玉石工匠的加入,更因为玻璃坊出品的玻璃的易加工和良好的光学性能。大员玻璃坊对玻璃的再加工也是今非昔比了。李乐水为出使准备的贡品是十套水晶玻璃杯,尺许幅面端容镜三十面,千里镜十套,甚至还有一组套磨成不同度数镜片组成的眼镜。这在大明也是既难得又实用的稀罕玩意儿。 李乐水一直监工到所有贡品完成,又和黄明佐一道将贡品清点后交给古愚——按照他们与陈第等人的商定,古愚作为主要的使者,将带着贡品奉表地图和新港社的布昆等人一起由福建进京。 古愚收验贡品后,当日就把贡品装了船。这批玻璃中全加了铅,不仅比起以为更为透明,也更经得住海浪的颠簸。 李乐水和黄明佐也同船返回海澄。对于黄和兴号来说,还有一个迫在眉睫的抉择急需解决。洋面上信风已经开始转向,若是往年,行商吕宋的船只早扬帆远行了,可是今年吕宋到底是去的还是去不的,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今日的月港比起往年来显得异常拥挤,百余艘的海船都落了锚,坠了帆,懒洋洋的肩并肩趴在月牙形的海岸线上。各条船都尚未装货,吃水很浅,布满青苔和贝壳的船底敞露出海面。偶有小艇穿梭在各船之间,才给这死气沉沉的海港略带来一点生气。 李乐水和黄明佐在月港与古愚等人分了手,古愚一行直径去了福州。既然到了海澄,于情于理都应该先去拜访了王县丞的遗孀。 两人到了王府敲开门,王夫人听到下人通报后,亲自出来相迎。主宾想见,王夫人先深深的道了个万福。李乐水还了礼,直起身来,发现比起上次相见,李乐水发觉王夫人更清瘦了,然而袅袅婷婷弱不禁风的姿态,却更在无形中给她增加了几分风韵。 几人进了客厅,王府客厅正中仍供奉着王县丞的牌位,李乐水和黄明佐分别上了柱香后,才依次落了座。王夫人又唤来了儿子相见。此时王县丞的遗子已有三岁,孩子被照顾的很好,全然看不出孤儿的模样。他着胖乎乎、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