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Sect. 283. 江南奉礼(1) (第1/2页)
二月十九,壬午日,天放晴了。下蔡皇帝行在,皇帝与诸将在沙盘前议论整个淮南战事的进展。林远入帐,近前禀报:“陛下,唐主遣使携大批礼物前来请求谒见,已经候在了行在大门外。” 皇帝不语。片刻,将眼睛从沙盘上转向林远:“来的是什么人?” 林远呈上一个折册:“江南伪命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钟谟,以及伪命文理院学士、工部侍郎李德明。” 皇帝不接,回忆、掂量着自己近卫所报上的这两个名字,嘴角牵出了笑意:“呵,原来是这两个能说会道的人来了,好啊!”他转向众人,正色厉声道:“传令全军,设仪仗,陈甲兵,张旌旗!从朕的行宫到行在大门口,里外五层,行伍不留空隙!”然后,他与李重进和张永德等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咱们教他们好好瞧瞧,什么叫做大国威仪!” 皇帝行在外。钟谟和李德明正率领随从等候召见。南唐派出的这支献礼队伍很庞大,人人穿丝着缎,披红带绿,衣饰鲜明:前面数十人手捧各种金银宝器、锦绮绫罗;后面数十人,拉着数十辆车,车上满满堆着药茶等什物;再后面还有数十人,赶着数百头牛。这支庞大的献礼队伍是乘着江南大船从下游的泗州、濠州方向一路逆流而来的。此时,那艘华丽的大官船就停泊在五里以外的淮水边。 从行在大门口向内看去,周帝的行营内重重旌旗飘展。通往行营深处的甬道旁,每隔两丈便对列着一组持械的威猛勇士,个个面色如铁,兵刃雪亮,铠甲鲜明,一眼望不到头。钟谟、李德明等人不禁暗暗咋舌。 忽然听到一阵整齐的呼喝声,钟李二人尚未反应过来,无数雄壮精干的周军甲士不知从何处排列涌出,器械相碰之声铿锵如鸣金,步履偕进之声轰隆如震雷。他们迅速补充到甬道边原先的守卫身旁,里三层外三层,不留一丝缝隙地在甬道两侧筑起了一道坚硬的人墙。 又听得一声喝令,所有猛士都将手中的长兵向前伸出,在甬道上方架起了一道兵刃的长顶。 钟谟、李德明被这架势吓得心惊胆战。 虽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但那不过是战场古礼,其实,历来临阵斩使的例子也很多。听闻这周帝年轻气盛,聪察如神却又焦躁易怒,不知他会如何面对敌国来使?何况,他雄心勃勃麾师南下却遭到寿州顽拒,想必心中窝火日久……两人尚未迈步,已经出了一身汗。 一名服饰雅致的中官从甬道深处走来,后面跟着两员战将。其中一位钟李两人刚刚见过面,是周帝御前近卫林远。 那中官走至行在大门内,并不出门,睥睨着台阶下的唐使,朗声道:“陛下有谕,宣钟谟、李德明!”宣罢,他转身往回走。林远与另外那将领各自侧身后退一步让出甬道。林远面无表情地说道:“钟大使,李大使,请吧。” 钟谟、李德明战战兢兢,抬步入门。行在的红漆金钉大门在他们身后迅速关闭,门上的神兽椒图鼓起大眼睛,瞪着门外剩下的南唐使队。 钟李二人心中咯噔一跳,硬着头皮跟在那中官身后往周帝行在深处走去。林远与另外那将领仗剑跟在他们身后,截断了他们的归路。甬道上悬着的兵刃仿佛随时都可能因一声命令而挥下来,夺去他们的性命。 一时来到周帝行宫外。那中官进去复命,未几返回,说道:“宣钟谟、李德明进见。”钟李二人忙整顿衣衫,跟随他入内。 只见帐内不事奢华,一应陈设整肃疏阔,并没有唐宫中那些金碧耀熠的琉璃灯、玲珑架等宝物重饰增辉。然而,上午的金色阳光从帐顶的天窗洒进来,令帐内的一切都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这光彩带着一往无前、睥睨天下的气势,却是唐宫那种繁复修饰过的升平景象所万万不能及的了。 周帝戎甲盛服,端坐在上首御案前。其身前,站着几排冷眼冷面的重将,及一行黼黻焕然的文臣;从身后沿帐一直排列到帐外,全是甲胄耀目的猛士。林远等入帐,按剑站在了周帝身侧。 钟谟、李德明手捧南唐国书,跪下礼道:“臣唐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钟谟……臣唐文理院学士、工部侍郎李德明……叩见大周皇帝陛下!” 周帝没有答言。钟李二人抬首,小心翼翼地看了他一眼。传说中年轻英锐的大周皇帝正将身子后倚在御座上,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眼神幽深。这雄狮候食一般的眼神让他们心中不由一阵哆嗦。 钟谟鼓起勇气,陪笑道:“陛下,敝国国主遣臣等前来奉上国书,并献上些微薄礼,慰劳天子大军的辛劳。”他不称自己的主上为皇帝,改称国主,这不是他在当下的权宜,而是整个南唐朝廷讨论之后的结果。 周帝的面色不变:“国书?……念。” “是。”作为国使,钟谟原想站起身念国书,可周帝不表态,他也不敢提。败战国之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