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Sect. 193. 归牧中壶(1) (第2/2页)
了澶州衙内都指挥使,其表现就可圈可点。此次他也在获得升职赏赉的将领名录之中。 此外还有一大损失:季飞卫在巴公原激战中不慎被欺近的贼兵砍断小腿筋骨,伤情严重,显然无法再担任军职。季飞卫是四大近卫中年纪最小的,十七八岁就跟了他,目下不过二十六七岁,正是大有可为的年纪。作为自己的心腹,他原本可以在即将到来的整军行动中充当旗手,没想到却要因伤早早离开一线。这个折损,也让君贵深感痛心。 在李重进、张永德之下,韩令坤、李继勋、赵匡胤、林远、季飞卫、邓锦、石守信、马仁瑀、马全乂等等,皆是有胆有为的青壮将领,在此番征战中又均有不俗表现,正足担当整军之后各部的栋梁角色。尤其那赵匡胤,高平之战中表现智勇,攻打晋阳时敢抢敢拼,此番被君贵超擢为殿前都虞候。他本人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君贵也有意进一步考校他训兵领军的本事,将原本打算交给曹瀚去做的某些事转交给他。 除了军事,朝政方面的改革也要继续下去,这是父亲的遗志,也是真正的治国目标。父亲生前下了那么大的力气,替他开了一个好头、打下了一个好基础:奖励耕殖,崇本抑末,合理赋税,纾解民困,兴修水利,发展商贸,澄清吏治,核定刑统,崇奉文教,扭转世风……要做个好皇帝,疆土与军功只是其中一部分,政绩是围绕“人”而治而建的,他明白。 好在文官方面也有不少人才。除了父亲留下的治政班底,还有“扫地班”中那些比较年轻的文臣,以及自己从澶州带来的衙署旧部。下一步,需要从细考校他们的才能政绩,将他们重新进行布局。 光有领头的那几个也不行。文武两方面的人才层次都还欠丰富,真正做起事来,一定会有很大的人才缺口。不够用的人,还得向中下层和民间去找寻、擢拔…… 内职方面也有了得力的人。刘奉武由王景通指派长侍御前,日常相当善于伺候君贵的眉高眼低,与远山、秋池等旧属的老实谨慎相比,别有一种机灵。 陈廷献更是君贵近期的一大收获。君怜将他推荐给自己之初,君贵并不在意,以为不过因是君怜亲旧,趁机跟着出去历练一番,混个赏赐,谋个出身。虽说早前护送君怜从河中返回兖州时,君贵对廷献的干练原本有些认识,但没想到他会有上阵拼杀的胆色。及至廷献为了完成皇命不惜以己敌众,差点丢掉性命,君贵才发现廷献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样的人,日常可以放在自己身边事奉笔墨,遇有大事可以派到方镇传达谕旨,战时甚至可以循前朝故事,作为皇帝特使派到前线去做监军……国政改革待做的事那么多,有了人才,还怕找不到给他们发挥才能的地方么?因人设事也是可以的。 君怜已经正式册立,可以名正言顺地以皇后身份行权了。那****还与君贵提过,要尽快给这些担任内职的亲旧侍从们勘定品级。以廷献在此番高平之战中的表现,君贵认为,直接将他定为内中高品甚至内班院押班,也是没问题的。 只不过,君怜将得力的亲随送到自己身边听用,固然是一番体己的美意,但她那边也正需要趁手的人,自己若真的占用了廷献不还,可不知道她到底方便不方便,舍得不舍得。 恰在这当儿,廷献抱着一沓书册从外入内。刘奉武见状,忙上前欲帮着搭把手。廷献笑了一下,摇摇头,径直走到皇帝御案前,躬身施个便礼,回禀道:“陛下,臣将书取回来了。” 因谋划军政经济各方面的改革,适才君贵遣廷献去弘文馆找几本书来参看,没想到他回来得这么快。君贵问道:“都找了些什么?”廷献道:“回陛下的话,除了适才陛下口谕的《贞观政要》那几本,还有《韩非子》、《长短经》,臣想着或许有用,也一并带了回来。” 君贵颔首:“好,就放到这张桌案上吧。”想了想又道,“你替朕将这些书中有关变革和用间的部分用小纸条标示出来。”廷献忙道:“是。”又问:“臣到那边去做吧?”君贵摇头:“就在这里无妨,朕也顺便翻翻书。” 廷献于是将书放下,自己去一旁裁了纸条、备了笔墨,方站在桌案边细细查阅起来。 - - - - - - ------------------------------------------------------- 碎碎念:*^-^*求推荐,求票,求评论,求打赏,求收藏,求转发,求粉,各种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