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方程式 (第1/2页)
第二章方程式 世界上有些人,生来就是天才。 吴用显然不属于这些人中的一员。 屡次科举不第的他,为了糊口只得在山东济州郓城县的东溪庄做了教书先生,一边传道授业解惑一边继续考取功名。除了读圣贤书准备解试的日课,天文地理,格物致知,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奋斗。 世界上也有些人,时时刻刻做着成为天才的准备。 这一夜,勤奋的吴用将注定成为天才。 他像往常一样,在晴朗的月夜,爬到学堂的露台,仰望浩瀚的星河。 夜观星相,也是他不可或缺的日课之一。无论是烟花三月的春夜,还是残暑蒸腾的夏夜,还是稻荷飘香的秋夜,以及寒风刺骨的冬夜,那些散落在天河中的点点星辰,不知道了陪伴了这个大宋民间无名学霸多少时光。 “贪狼”,“巨门”,“禄存”,此时的他一边看着天上的那些“老朋友”一边嘴里默念着“他们”的名称。 “文……”后面的星辰名称还没说完,“咦?”他不由得自言自语了一声。 一个明亮如斗的巨星,正在冲着他的方向不断变大变亮。 这罕见的天文奇观将会引起朝中内外怎样的震动?要知道,古时候夜观天象就是对时事政治的占卜、对国际形势的把握。一个耀升的恒星可以让人荣华富贵,一个陨落的流星也有可能让他人头落地。吴用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思考这些问题。 此时此刻,一颗闪耀着星华的“星辰”,竟然朝他吴用迎面飞来。 他揉揉眼睛,确定自己不是在梦境之中后,连忙跳下露台,逃离自己原来的位置。 说时迟那时快,起初不知道该往哪里跑的他,脑子里快速出现一个立体几何的方位求解题。关系生死命悬一线的答案立即在他脑子里浮现出来:朝垂直于星辰位移轨迹的方向跑! 于是吴用朝庄头的那棵大榆树的方向奔去。 歪头望去,那个星辰拖着刺眼的闪光,正快速坠落在学堂旁边的泥塘。 “咚”,“星辰”撞入泥土中的一记闷声。 吴用本能地就地卧倒,因为他知道爆炸的冲击波有一个固定角度的生存区。 然而并没有发生他预想的爆炸。 良久,他匍匐着朝不明飞行物的落地方向爬去。 又过了良久才到达。 精确方位很好确认,因为水塘边的泥土被砸出了一个直径一尺的圆坑。 他小心地接近,湿润的泥土中有什么物件嗤嗤作响,还散发出一阵焦糊的雾气。 良久,白气散尽,吴用大着胆子拨开那圆坑中心处的泥土,发现有一个纺锤形的物体。 他拿起托在手上,似乎刚刚被湿润的泥土冷却,但仍然保持着暖烫的温度。 环视四下无人,吴学究匆匆返回学堂住所,点亮了一盏读书灯,仔细端详起来。 这个“纺锤”非铁非钢,非铜非锡,掂一掂份量比相同体积的金锭似乎还要重些。 拿起来看看两端,似乎有宝石在闪烁着什么光辉,但是是间歇性的,时暗时亮。而纺锤形的周身,印着纵横阡陌密密麻麻的符号和图形,还有几个环形的深槽。 吴用顿时来了兴致,他研究过古代的甲骨文,对符号象形颇有心得。 他用毛笔涂墨把纺锤表面的符号图形拓在宣纸上,开始逐一研究这部“天书”的秘密。 可是这些符号图形怎么看都不像是文字,更像是某些数学的算式。 这也难不倒吴用,《九章算术》,《数书九章》,《缀术》,《海岛算经》,他平时刻苦的研读终于派上了用场。 吴用渐渐发现,原来这些符号图形的含义,是一个多元高阶方程式。他反复演算,可就是算不出各个符号代表的数字,总感觉解答条件仍然没有找全。 不知不觉读书灯燃了半宿,火苗开始忽明忽暗地跳跃起来。 他挑了挑灯芯,这时“啪”地跳起一个灯花。 吴用好像忽然醍醐灌顶,他又把那个“纺锤”拿在手里,看着两端有如宝石一样闪烁着的光亮。这闪光似乎有长有短,有连续有间隔。吴用立即找出几盏香,平均掰成几段,先点上两段,分别记录“纺锤”两端闪光的长短和频度。 果不其然,这两个光亮的点灭信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