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日久生情 (第2/2页)
水泊梁山占据了流求,那么水泊梁山就可以等赵宋王朝剿灭方腊以后,接收方腊的遗产。 另外,万一水泊梁山发展得不顺利,让那靖康之耻发生,还可以以琉求为踏板抢先一步占领东南,取代南宋,打回中原,收复汉人的故土。 这么说吧,如果水泊梁山拥有了琉求,那水泊梁山的战略回旋余地将会大大地增加。 而且,水泊梁山要是拥有了琉求,还可以搞海上贸易。 这可是最赚钱的买卖,跟它一比,精盐屁都不是。 另外,江鸿飞将来是要割据山东的,只要水泊梁山的水军够强大,完全可以通过海路将山东和流求连在一起。 总而言之,琉求是江鸿飞给水泊梁山规划得发展路线中的极为重要的一环。 江鸿飞推心置腹地对李俊和太湖四杰说: “我梁山好汉所走之路,太过凶险,且现今赵宋已到了穷途末路,很快便是群雄并起,又且北方女真人崛起致使天下形势风起云涌,多方角逐,已成必然之势,鹿死谁手,谁都无法预料。” “而我水泊梁山看似红火,实则不过于弹丸之地内称雄耳,未来到底如何,还需且行且谋且拼搏。” “此路艰难,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我不能不为兄弟们计长远,教兄弟们刀尖舔血打拼多年,最后却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 江鸿飞这番话叫李俊动容,更叫太湖四杰动容,这一刻他们总算明白了,为何江鸿飞能当水泊梁山的老大。 实在是,就在别人都猜测江鸿飞要起兵造反的时候,江鸿飞却是已经在为兄弟们谋划退路了。 这一刻,不论是李俊,还是太湖四杰,都对江鸿飞心悦诚服。 李俊不无激动道:“哥哥,恁请直说,有甚么要我几个去做的?哪怕粉身碎骨,我几个也必定会为恁做到!” 费保四人也都说:“哥哥但请吩咐!” 江鸿飞点点头,直截了当地说:“我要你几个带人去琉求,将往来的路线摸熟摸透,在那里打前站,将来往来运送人员、物资。” 一听只是这点小事,李俊大包大揽道:“哥哥放心,此事小弟几个定然能办妥当!” 江鸿飞警告道:“你几个万万不可大意,这琉求岛,虽有诸般好处,却也有众多坏处。”
李俊和太湖四杰没有说话,等着江鸿飞跟他们说,琉求到底有什么问题? 江鸿飞也没废话,直言不讳地接着说: “这琉求岛,现今还只是一不毛之地,其上只有万余尼格利陀地域人种的矮黑人及琉球人种的琅峤人,能战的,两千人皆不到,且没有任何章法,全凭个人勇猛作战,与野兽无异,不足为惧。” “真正难的是,如何从福州到达琉求岛。” “此二地之间有一条黑水沟,流速急快,且深不见底,海水颜色如墨染,故有“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之说,即:十人渡这黑水沟,就有六个会死在海上,只有三个能平安到达,最后一个转头放弃渡海。” “渡这黑水沟有两个秘诀。” “一则需得有好船,死在黑水沟的人,多数是乘坐小舢板强行渡海的。” “二则,需得有胆量,渡沟时,不可犹豫,一鼓作气冲过去,否则必死无疑。” “你们即便顺利到了琉求岛,还有一桩难处,那便是,岛上有很重的瘴气,外地人去到那里,很容易瘴气中毒,你们此去将孔神医带上,我回头再跟孔神医说一下,教他多带灵药,以防万一。” “不过这只是治标不治本,我曾听过一法,或可治本。” 李俊问:“甚么方法?” 江鸿飞答:“火烧。你们可在那片平原上放几把大火,将那平原烧成白地。再在其上兴建城池,开垦耕地。” 李俊道:“小弟几个记下了。” 江鸿飞犹自不放心地又说:“还有几点,你们也要记下。” 李俊说:“哥哥请言之。” “在琉求岛前面的澎湖列岛上已有我汉人定居,将那片岛屿一并划入我水泊梁山治下,我会派人跟你们一块过去治理他们,并将他们中的一部分先迁到琉求岛上,你们届时记得配合就可以。” “当地野人有一陋习,名为“出草”,即:把人杀死后将首级带回,放在家中或部落的首棚中以示战功彪炳。” “他们出草砍人头,不是为了仇恨,也不是为了钱财,而是基于在他们的角度看来很神圣的缘由,如祭祀祖先、宣告成年、夸示勇武、驱除疾病等等。” “他们出草的对象往往是毫无关系的外族,你们此去,定会成为他们出草的目标。” “此事,同他们是讲不清道理的,他们要么顺从,要么死亡,该动手时,你们万不可手软。” “……” 不论是李俊,还是太湖四杰,全都看出来了,江鸿飞对琉求这个水泊梁山未来的大后方极为重视。 但仔细想想也是,要是琉求这个大后方弄好了,水泊梁山可就真的立于不败之地了。 这也就难怪江鸿飞会说这是一件天大的大事了。 随后,江鸿飞将李俊和太湖四杰带到了水泊梁山位于青州的大型造船厂。 在这里,李俊和太湖四杰看到了梁山好汉孟康以及已经造好的一艘尖底宝船、两艘平底宝船,以及还在造的二十几艘宝船。 见到这些四十多丈长、近二十丈宽的巨型海船,李俊和太湖四杰完全确认,江鸿飞谋划此事只怕已有一段时间了,可能正像江鸿飞所说的那样,只是因为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做此事的人,才一直没有实施这个宏伟的计划。 为了彻底打消李俊和太湖四杰的疑虑,给他们充足的信心,江鸿飞主动跟他们说: “三国时,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队到达过琉求。隋炀帝曾三次派朱宽、陈棱等人前往琉求。” “卫温、诸葛直、朱宽、陈棱之辈,皆非成大事之人,辜负孙权、隋炀帝重托,故而不得名留史册。” “我当年游历天下时,曾亲自登上过琉求岛考察,确认了它是一座宝岛,才作出这个决定的。” “你们不可畏惧必定会出现的艰难险阻,务必要为我水泊梁山拿下这个至关重要地大后方,为你几个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另此事若成,记你几个首功……”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