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_第0896章 绑架孙承宗,和平解放顺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896章 绑架孙承宗,和平解放顺天 (第2/3页)

总,中枢送来了三个镇的装备,已经发下去了。”一位后勤参谋说道。

    “嗯,这就好啊。”

    史可法说着扔下手中的炭笔:“有了这三个镇的装备,虽然火炮和重火器还差一些,但起码基础的火枪、虎蹲炮、子母炮之类的是满编了,八个镇的兵力,我就不信我打不到顺天去。”

    “让各镇做好准备,第四镇、第五镇、第六镇,开赴保定、真定、顺德,三线齐开,无论哪一线有突破迹象,第七镇即刻支援,同时第一镇、第二镇、第三镇走紫荆关,直插顺天府!”

    史可法这些年的战术不是白练的,一上来就是三个镇的凶勐攻势,看上去勐攻勐打,但完全是吸引声势,真正的杀招还是看似是走紫荆关三个镇。

    但实际上,史可法这几路可以说哪一路都是主力,无论哪一路有所突破,他都可以顺势加派兵力,手里牌多,史可法底气很充足。

    而山东的周遇吉,他的主要任务是牵制住朱纯臣的十几万京营。

    随着朝廷辽东攻势的失败,三十万大军葬送在辽东,朱纯臣手中这十几万京营就成了直隶地区最重要的兵力。

    可朱纯臣的大军被周遇吉死死牵制在大名府一线,完全无法轻易调动,而洪承畴此时虽然有了几万兵,但他想要赶到顺天府却遇到了重重阻碍,已经打进直隶的大同西北方面军第六镇遭遇了洪承畴。

    洪承畴如果不突破大同西北第六镇的防线,根本进不了顺天府。

    而此时的顺天府,得知大同一路路大军打过来,已经完全慌乱成一片。

    崇祯皇帝再也坐不住了,朝中那些大臣也坐不住了,一个个纷纷请求崇祯南狩应天。

    崇祯也知道眼下的危急情况,当即下令南狩应天。

    很快整个紫禁城开始准备起来,皇帝的仪仗准备好,太监宫女侍卫们带着大包小包,很快就跟着崇祯离开了京师。

    崇祯在离开京师时,看着京师那破败萧条的景象,看着街道两旁那稀疏麻木的居民,崇祯的心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和憋屈。

    这是大明的国都,是老朱家的老巢,如今他堂堂大明的皇帝,竟然被人逼得丢弃国都,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而京师百姓的麻木更是让崇祯感觉到憋屈,百姓成了这个样子,京师的百姓都已经到了这个样子,大明的天下已经糜烂到无可收拾了吗?

    他不服啊!

    车队浩浩荡荡离开京师,京师的文武百官,仅剩的商贾士绅,纷纷跟着车队离开,他们要逃往江南,那里有长江天堑,还有南都应天,那是老朱家的另一个老巢。

    更何况在河南,还有成国公的十几万大军,有十几万大军在,这长长的逃难队伍安全性会高很多。

    崇祯是跑了,满朝的文武公卿也跑了,但钱谦益没跑,孙承宗也没跑。

    孙承宗已经看澹这一切了,他只想作为一个单纯的明臣,死在这京师之中。

    为此孙承宗主动接下了防守京师的重担,领着京师仅剩的兵马,负责抵挡住大同的脚步,孙承宗要把大同的各支兵马吸引到顺天来,以防那些兵马去追击崇祯的车队。

    当孙承宗带着决死的心接下这个任务时,崇祯忍不住感叹大明还是有忠臣的,他当即将孙承宗委任为直隶总督,领五军都督府,负责京师安危。

    实际上,就是把孙承宗当做了垫背的。

    而崇祯皇帝跑路没多久,大同的东北方面军就挺进直隶,同时漠南方面军也开始对直隶发起进军。

    东北、西北、漠南,三路大军齐齐进发,一条条长龙,一面面旌旗,大同将士们用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精神来告诉直隶的百姓,他们大同党回来了,这次回来就不走了!

    唱着军歌,带着喜悦的大同党将士们一路开进直隶,沿途极少遇到朝廷官军的阻拦,相反大同将士们遇到最多的,是百姓。

    这些直隶的百姓谁不怀念天启朝的好日子,谁不怀念新党执政时的情景啊?

    眼下新党改头换面回来了,但新党还是那个新党,张首辅也还是那个张首辅。

    大同党的干部们早就在直隶各地宣传了,大同党来了,就没有那么多苛捐杂税了;大同党来了,就不会有贪官污吏欺压老百姓了;大同党来了,老百姓就有粮食有地了...

    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均分田亩,整顿吏治,清理地方,这就是大同党给百姓的答桉。

    百姓不傻,虽然百姓老实,但百姓也知道谁对他们好。

    面对回来的大同党,老百姓给予了最真诚最热烈的欢迎。

    “你们终于回来了,我们盼你们盼的很啊。”

    “回来了就不走了吧?千万别走了,我们的太平日子,还没过够啊,娃娃们还没过过好日子呢。”

    “这一路回来渴了吧,饿了吧,乡亲们,快把水和粮食拿出来,让将士们吃饱喝足好有力气赶路,去京师找那些贪官污吏算账啊!”

    真正的夹道欢迎,真正的箪食壶浆,百姓们在道路旁欢喜的看着这些大同党的将士们,看着将士们的精神面貌就感觉欣喜,这里面有很多他们的熟人,也许是邻居家的二狗,也许是邻村的大娃,不变的是都是从百姓中走出来的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