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隋夏眠(3200+求订阅) (第1/2页)
,我真不想做选择 早餐,大房的男女老少,都在韩阆家吃了简餐。 不同于城里,韩家坝的喜事正餐一般都是在中午,而不是晚上。 不过小镇农村的中饭,不会很早,差不多都是一两点。 中午十一点左右,家里的亲戚陆陆续续都来了。 有很多亲戚,韩阆见面都不多。 很多都是老黄历了,爷爷奶奶还在,都是他们那辈的。 不过一切自有老韩去接待,韩阆乐得一个自在。 所以还是自己聪明,这要是让同学都来,自己还要去招待。 到时候一起瞎几把聊,指不定聊出什么事来。 不多会,老查和除了芳姐以外的授课老师也都来了,当然,那些给韩阆开过小灶的老师,韩阆也一并请了过来。 关于校长,韩阆是让老查去帮忙请的。 校长没来,主要是他还是对于韩阆没填清北的事情,有点小生气。 老韩早就给韩阆的老师们安排了一个特别的桌子,就是倒酒陪酒的人,也是安排了韩家坝在这一块,最能拿得出手的。 老曹,在韩阆家屋子到处转了转,随后又走出院子往远处看了看。 韩阆看着老曹这样子,也就跟着出来,给老曹递去一根软中。 “曹老师,看啥呢?” 韩阆好奇的问道。 “看了看你家的风水,很不错。” 老曹一本正经的说道。 韩阆感觉蛋疼的一批,我草,这老曹也是真能扯。 “曹老师不愧博学,这都能看出来。” “你看我要是混官场,有没有宰辅之姿啊。” 韩阆笑了笑问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机不可泄露呀。” 老曹笑了笑说道。 韩阆直接对着老曹竖起了一个大拇指,牛批。 天桥下算命卜卦的没他一个,真是可惜了。 。。。。。。。。。 正餐开始,因为天气很热的缘故,再加上桌与桌子之间都挨很近。 虽然每一桌都有电风扇,可是每个吃饭的人,依旧还是满头大汗。 喝酒的更是如此。 农村有农村的好处,可是也有它的弊端。 韩阆跟着老韩夫妇每一桌象征性的敬酒。 下午3点出头,所有桌的正餐全部结束。 该回去的宾客,也就慢慢散去。 老韩喝得醉醺醺的,一直在跟韩家坝的人,还有他郑家的亲兄弟一直说话说过不停。 郑家渠那边虽然把韩仁寿这个小儿子送给了韩家坝这边。 可是两边却是当着亲戚来往。毕竟还有血缘这个东西维持着两家的情感。 不管从长相,还是性格,老韩也好,韩阆也罢,肯定都是跟郑家渠那边的更像一些。 姓氏可以变,但是基因这玩意变不了。 韩阆也懒得管老韩在那边喝醉了酒,吹什么牛批,都习惯了。 下午五点钟后,太阳开始温和了些。 搭好的戏台那边,周边开始有许多的老人拿着凳子在戏台那边摆好,手上拿着一个蒲团扇,在那边摇来摇去。 下午六点钟开始,戏班就要开始唱戏了。 关于黄梅戏,毕竟是安市的地方戏。 在电视手机等诸多现代化的产物还没有出现之时,听戏听说书,便是韩家坝人的一点乐趣。 90年代的时候,这边十里八村,要是听说哪里有戏班在唱戏,男女老少,那可都是赶早把活忙完,然后都赶过去看戏。 小孩子未必能听得懂,但是也喜欢凑热闹,最主要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哪里唱戏,哪里会有卖小零食的,这时候,大人多少会给孩子买点。 或许也正因为安市有这样的戏曲传承,所以才会将黄梅戏这个剧种,往全国各地输出,巅峰的时候推出海外。 也正是因为有这个戏曲文化的浸染,但凡是安市人,哪怕是三五岁的孩童,也都会哼几句《女驸马》《天仙配》里的选段。 韩阆这会站在自家二楼的楼上,远远眺望着这难得的一幕,也是心有感触。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原来的老传承,慢慢的被新的事物代替。 不能说这就一定是错了,但是这样到底对还是不对,也不好说。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是大浪淘沙,最终剩下的才是经典。 听老韩夫妇说,一共四本戏。 潘秀秀娘家送了一本,老韩郑家那边送了一本,村里送了一本,韩家坝全体成员捐钱送了一本。 郝村长今天也自掏腰包过来喝喜酒了。 这个戏班就是他联系的,据他说,这个戏班不同于以往其他的任何戏班。 这个戏班,可不是什么野戏班,这个戏班都是市里挂了名号的科班戏班。 这次之所以能找他们下来,是因为安市有戏曲下乡这个活动,他们才来的。 当然这一本戏的费用也会更高一些。 韩阆并不相信郝村长嘴里的话,当官的话能信? 无非就是给他自己做介绍人,更好的抽点水找个借口而已。 黄梅戏虽然时下不比以前,可是正儿八经的市里挂名的戏班,会来这小地方唱戏? 他才不相信郝村长有这能耐,有这能耐,他早就是不是村长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