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宋事_第一百一十九章 文明教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九章 文明教化 (第2/2页)



    奝然在问这话时,眼神有些闪烁,说明还是不太相信他。

    崇简突然觉得,要让这求佛之人取得真经,可能真要花费一番功夫。

    “你来求佛,可知这佛的根源?”

    崇简问道。

    “根源?莫非是指当初老子西出函谷,化胡为佛?”

    “对啊!”崇简立马加以肯定。

    没想到奝然居然知道这个,一定是陈抟给他灌输的,正儿八经的佛经中可看不到这个。

    那就不需要自己饶舌了,只需要趁热打铁。

    “你既知此,那就应该明白,儒释道原本是一家,就是红莲白藕青莲叶的关系。”

    崇简继续。

    “当然,当然,我还知道孔子向老子问学的典故。”

    奝然接得很快。

    原来如此,崇简抑制不住发自内心的感激。

    那个陈抟大忽悠,我要代表这岛国和尚感谢你祖宗八辈。

    “好吧,既然你已经知道了,就不用我饶舌了,而你的求学取经之路也就清楚了。”

    为了不辜负陈忽悠的功夫,崇简只得沿着忽悠之路继续前行。

    “清楚了?”奝然不解。

    “当然。你想,既然我佛来自老子,老子又和孔子是师友,那这佛学又怎么离得开儒、道的学说?你看你,一来就躲在深山老林里死扣佛经佛学,是不是舍本逐末?”

    崇简循循善诱。

    “贫僧明白了,当从儒学、道典开始,寻根溯源追求真理。”

    奝然恍然大悟。

    “那你还呆在这里干什么?深山老林,哪里能够寻找到儒道经传的真意?”

    崇简已经想好了下一步的安排。

    宋代本是儒学昌明的时代,形成了融合儒、释、道三家的学术体系,北宋以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最为杰出。

    究其根本,在于儒学在与佛、道精于思辨的学问相抗衡中,自我革命,渐渐从笺注经书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开始阐发所谓的微言大义。

    只是现下中原初定,四方不稳,宋学还没有兴起。

    但在主流的学术中,已经兴起一股重义理不重考据的思潮,预示着未来影响深远的宋学已经开始萌芽,而理学,正是后来占据主流的宋学派别。

    那如何不让奝然领悟这样的学问精髓呢?

    这倒不是崇简对那个岛国来使特别有好感,而是想着如何让教化真正起作用。

    原本这奝然在中土四处拜佛求经,回国后只是显赫一时,之后渐渐没落,对岛国文明的影响并未发挥太大作用。

    崇简想,这和他本身没有获得真正的学问有关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所谓的高僧只是从佛学里窥见一点皮毛,哪里能够发挥再塑文明的作用。

    哪怕是死马当作活马医,也让这个到中华取经的奝然了解中华文化真正的精华,把真正好的东西带回去。

    后世很多主义的传播,乃至灯塔国的四处出击,不都是这么干的吗?

    只可惜这个时代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没有抓住这个机遇期,只是单纯地陶醉在万邦来朝的兴奋里了。

    更为可惜的是,由于文事与武备不配套,这个没有抓住机遇的文明还中断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