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晋文公 第33节 请隧遭拒 (第2/2页)
大墓,除非是天子之墓,或者是战国以后的墓。如果是春秋以前的墓,那一般是不会有墓道的。 周襄王一听便郁闷了:你重耳这几个意思?这不是要求予一人答应你采取王制规格安葬自己?如果予一人开了这个口子,那以后王室还要不要礼制了?没有礼制的王室,靠什么来治理天下? 周襄王很不高兴,他当场便予以了拒绝。 是的,这是天子的规格,你重耳难道想搞僭越? 历史演进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已经非常衰弱了,礼制是维系其苟延残喘的最后一根稻草! 王室什么都可以给,但给予天子待遇这玩意儿一旦给了,那整个周王室就算完了! 晋文公知道周襄王肯定不会答应,其实他本就不希望周襄王答应。 见周襄王直接否决,晋文公装作很不开心的样子,悻悻而退。 这下周襄王郁闷了:刚刚还准备将你晋国当成是王室最值得倚重的力量,现在因为予一人不答应你的条件,貌似要泡汤了。 难,做人难,做天子更难呐。 天子忧心重重,为天子分忧的人自然准时出现。这个人叫张三,是周襄王的近侍,当然,也是狐偃花了重金贿赂过的。 张三对周襄王道:“陛下是否因为今天朝会拒绝晋侯请隧一事而烦恼?”
周襄王叹了一声点点头:“晋侯所求也着实过分,这叫予一人怎么能够答应呢?” 张三却道:“其实,陛下拒绝晋侯,本无可厚非,看来晋侯流亡多年,对朝中规制有些陌生吧。 不过,小人以为,如果陛下能够在其他什么方面厚赏晋侯,那晋侯一定会因此而感激陛下,陛下也从此可以得到晋国的强力支持啊。” “但予一人哪里还有什么可以赏赐给晋侯的啊?”周襄王摇摇头。 “陛下难道忘了苏地十邑?”张三小心道。 苏地十邑?对哇,周襄王顿时来了精神。 所谓苏地之邑,原来便是指苏国的十二个城邑。这里,我们得讲讲苏国了,而讲苏国则必须要先讲温国。历史上苏国与温国虽然分属不同诸侯,但到了西周时,苏国就是温国。 温国是一个夏朝诸侯,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最早是一个小城邑,即温邑。温邑有一处著名的清风岭坡温泉,因此而得名温邑。 夏朝在太康时期,曾经被有穷氏部落夺位控制。当时的有穷氏部落首领叫后羿,就是那个善射箭的后羿,后来还被神话成能够射下太阳的那位老兄。 当时的夏王是太康,这位仁兄爱好游乐田猎,不理政事。有穷氏趁虚而入,控制了整个夏王朝,放逐太康。 太康死后,后羿立年幼的少康为夏王,把夏王朝实权cao纵于自己之手。 但后羿并未吸取夏王朝没落的教训,他沉缅于四处打猎。因为经常外出打猎没好好关心老婆,结果自己的老婆被自己的亲信兼义子寒浞给勾走了。 这对狗男女后来干脆设计杀了后羿,宣布建立寒国,寒浞自立为寒王。 但夏王少康长大后,在有虞氏的帮助下,经过多年努力,灭了寒浞,复兴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叫有平氏的的部落在少康灭有穷氏部落的斗争中立了大功。其部落首领因此被夏王少康封为诸侯,受封地便在温邑。 这就是历史上温国的起源,首任温国国君便是温平公。 温国在商部落灭夏王朝的过程中同时被灭,温国沦为商王朝的一个城邑,又回到了温邑年代。 但后来西周又灭了大商王朝,当时的西周首领周武王为表彰在灭商过程中的有功之臣,将包括温邑在内的十二个城邑,即温、原、絺、樊、隰、攒茅、向、盟、州、陉、聩、怀等赏赐给大司寇苏忿生,重新建立了温国。 温国因首封君为大周王朝的大司寇苏忿生,所以也称为苏国。 这也是温、苏两姓之渊源。苏忿生也被认为是中华姓氏文化中温姓和苏姓的鼻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