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从主持人大赛制霸内娱_第二百七十七章.张麟最后的一次演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七章.张麟最后的一次演讲 (第2/2页)

有很多的不舍,希望可以多一张车票!”

    “车票有。”

    笃定回答一句,李紅轻笑道:“我们节目的开始,始于导师张麟的演讲。

    节目的最后,很多人也希望可以在导师张麟的演讲中落幕。

    那么接下来,掌声有请导师张麟,为我们带来他最后一个演讲——《为新时代发声·代沟》”

    顿了顿,微笑说道:“改开40年,经济飞速发展。

    如今年轻人喜欢花钱享受,父母却习惯省钱遭罪。

    代沟两边是两代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观。

    对此,张麟有何妙论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话音落下,舞台灯光变幻。

    随着盛大的BGM再度奏响,灯光渐亮,映照在华丽的舞台上,预示着一场期待感拉满的演出即将开始。

    随后,多彩的灯光让舞台变得如梦如幻,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觉享受。

    哗哗哗~~~

    热烈的掌声中,张麟迈步走上舞台。

    这时候,舞台上的灯光愈发闪耀,将他的面庞渲染得更加立体。

    LED显示屏阵组成的巨大布景立于舞台,色彩斑斓,仿佛一座梦幻城堡。

    信步走到舞台中间,张麟鞠了一躬。

    与此同时,大屏上呈现出他的高清海报和演讲题目。

    见吊臂镜头对准自己,帅气一笑,赢得全场欢呼此起彼伏,张麟开始了演讲。

    “我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长得有点着急。

    有多着急呢?”

    顿了顿,张麟在全场观众的注视下笑说道:“那是在大三的冬天,他在公交车上给一个抱小孩的大姨让座,

    这个大姨坐下之后呢,就对怀里的孩子说:来,快谢谢爷爷。

    当时,我都要笑死了!

    所以我们经常和他开玩笑说:你别和我们说话,你都是爷爷了,你和我们有代沟。”

    哈哈哈~~~

    张麟说这一段的时候语气轻松,成功逗笑了一些笑点低的观众。

    不过他没有再接再厉,而是说道:“其实“代沟”这个词啊,是米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上个世界六十年代的时候提出来的。

    它大概的意思就是:

    新老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思想方法上存在的这种心里隔阂和距离。

    用通俗的话来说呢,就是你无法懂我,我也懒得理你。

    那熟悉我套路的人一定在想,这个时候,张麟马上就要讲古代关于这个代沟的段子了吧?”

    说着,深邃明亮的眸子看向舞台前方。

    视线所及之处,三位导师乐呵呵鼓掌。

    旁边嘉宾席,捧着奖杯的詹青芸笑容满面,戏非常的多。

    不少观众们眼睛亮晶晶,摩拳擦掌开始期待起满分文案的到来。

    哪知道张麟不走寻常路,摇头道:“很遗憾,这次没有!

    真没有。”

    说着耸耸肩膀摊摊手,笑说道:“因为稍微了解我们国家历史的就知道,古代就没有代沟,我根本没办法旁征博引呀!

    因为首先在古代,缺乏这种催生代沟的主观意识。

    那时候我们想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先辈的经验是整个家族甚至是整个民族宝贵的财富,不可能会有代沟的说法。

    同时,古代也缺乏产生代沟的物质条件。

    据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估算,从公元元年到十六世纪,整个人类社会的人均GDP和生活方式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也就是说,你把一个汉朝人用时光机扔到明朝去,他可能都不会有代沟。

    但是时间这条安静的河流在工业革命之后,却突然澎湃成滔天巨浪。

    今天的华夏,可能是这世界上代沟最深的国家。

    因为我们在两代人的时间内,就从一穷二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四十年的时间,我们这个国家发生巨变的程度,可能要超过之前所有世代的总和。

    这样的变化,能没有代沟吗?”

    在张麟讲述这一段的时候,底下很多观众却第一时间想到了催婚。

    说到催婚,可以说是两代人最常见引发矛盾的所在。

    哪怕温婉而笑的李紅,此时都想到了父亲拄着拐杖逼她结婚的样子。

    从刚开始的激烈争锋,到之后的老死不相往来,再到如今的心累放弃,她比全国大多数女人经历的催婚都多。

    可以说,代入感满满啊!

    相比李紅的略感唏嘘,员工区的几位央視主持人就讨论的很有深度了。

    朱广铨觉得,古代催婚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家里需要人种地,没人种地老了怕会饿死。

    还有,生的多是因为古时候医疗不好,小孩很难养大。

    现在21世纪了,很多东西都改变了,所以催婚的观念也应该改变了。

    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朱广铨听后乐呵呵的,表示这不是没遇到嘛,遇到有缘人就不会错过,他不是坚定的不婚主义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