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硬核的装备硬核的团队 (第2/2页)
2075年近百年的编年史,创作出了包括压缩蔬菜包、鹤嘴挖掘机、重聚变反应堆等道具清单。 并推测出了包括引力地震、永日、雪雾等未来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 此外,团队还为影片写了数十万字的世界观设定,涉及了未来的经济、文化、科技、人文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硬核的讲到这里时,郭梵还讲到了和科学院到来时的趣事。 为了拍摄电影,“他”邀请了中科院的科学家们。 其中一位科学家一进门,就脱口而出: “地球不可能被推走的,地球是推不走的。” 原因是,地球假如是一个蛋,里面是液体的,地壳跟鸡蛋壳按比例是一样的。 大压强推过去的话,根本撑不住。 “我说老师别这样,这样项目就黄了!” 坐在越野底盘运输系统驾驶舱内,郭梵笑呵呵解释道:“我们得假定它能够被推走。 然后要找到这种合理性。” 嗯了一声,张麟点头微笑道:“什么是科幻片? 科幻片就是我们基于科学,把它逐渐的合理化,我们增加一些新的技术去辅助,让这件事从不可能变成可能。” 忙说了声对,郭梵认可道:“只要变成可能,不会被证伪,我们基本上就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拍。 当时费了我好长时间,几位科学家才算被说服,坐下来开始和我讨论世界观的合理性。 然后过了一会儿,满黑板就都是我看不懂的公式了。 在推论过程中,几位科学家还产生了分歧。 一位科学家直接否定了另一位科学家的定理。 于是,两位科学家各自占据一方黑板,开始几个小时的计算。”
联想到那诙谐有趣又硬核十足的画面,张麟好笑道:“你呢?你没劝劝?” “我劝啥我,这是大道之争,我等凡人岂能参与其中。” 摊摊手,搞笑一下的郭梵自嘲道:“当时我和导演组坐在底下完全懵圈了,开始怀疑人生了都! 不过最后他们提供了很多特别有意思的点,包括全片最后高能部分的科学依据,刚好是他们最近在研究的一个课题。” 张麟微笑颔首,示意他继续讲下去。 郭梵点头,没详细说高能部分,岔开话题道:“聊完之后,我说我们这个项目要先签保密协议,这个属于涉密范畴。 然后人家说,我跟你聊这些,你也要签保密协议。 然后,我签署了这么厚一沓保密协议。” 说着,比划了一个一寸厚的尺度。 目睹这一幕,网友只觉得硬核。 而直播看到这里,网友们的态度还是有所改观的。 从开始到现在,张麟力推的这部《流浪地球》,导演组做事真的非常严谨,一切都要有科学依据、不会被证伪才拍摄。 这份严谨的态度,加上央視和中科院背书,起码可以保证不会出现机器侠那样的脑残剧情! 只要能达到6分,,那就是华夏科幻电影的伟大进步。 接下来,郭梵带领张麟和收看直播的三百多万网友,参观了占据几面墙壁、十几张大型黑板的三千多张概念图、八千多张分镜头稿。 图纸大多数网友肯定是看不懂的。 但就这图纸量,委实让他们震撼到鸡儿都立了起来。 而当部分网友截图一闪而过的概念图,拿去找相关领域的大神求教,得知剧组设计的都非常严谨、逻辑自洽,不是随便打印的文件,佩服的情绪更是油然而生。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直播途中,郭梵说他在开拍前,带领团队把影片中几乎所有的道具全都详细的设计了一遍。 而且不止一稿,很多东西甚至设计了十几稿。 小到螺丝钉,大到宇宙飞船,都细细打磨。 张麟‘惊呆了’,不可思议道:“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相当于,你们已经用图画的模式把电影做了一遍吧!” 点了点头,郭梵微笑道:“是啊,正是有了这些世界观的设定,才能使得影片更为饱满,才能让我们有信心继续做下去。 还有,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是主线剧情,剧情下面隐藏的无数细节,就要仰仗这详细的世界观设定。” 顿了顿,继续说道:“大家都知道《流浪地球》是取材于刘慈星的原著。 而原著仅有两三万字,并没有如此详细的设定。 所以,你基本上要构建一个新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是不能被证伪且自洽的。” 说着,两人走到了行星发动机的图纸墙前。 看着琳琅满目的图纸,张麟赞叹道:“要把叙事这么恢弘的原著呈现出来,想来这次也是国产电影中最完整的太空科幻美术构思与执行。 意味着你们前期概念设计的工作量以及压力都是非常巨大的,涉及到需要呈现的场景又非常之多。 同时又要区别于以往常见的科幻元素。 您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