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从主持人大赛制霸内娱_第一百七十八章.我们所写下的一笔一划,都浸染着历史的传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八章.我们所写下的一笔一划,都浸染着历史的传承 (第2/3页)

身追了上去。

    半个小时过去,喧嚣过后,一切归于平静。

    节目后台,跟选手们合完影,张麟亲切的送张雪锋告辞离开。

    杨蜜就在一旁看着,见状好奇道:“看得出来,伱挺尊敬这位选手的!”

    嗯了一声,张麟微笑解释道:“说真的,张雪锋老师确实很厉害!

    打个比方,在他演讲的时候,有学生提问哪些大学哪些科目以及各种人文历史,他都能流畅的答上来,并且还能结合现状延伸一些东西出来。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

    他从来不劝别人傻读书,相反给学生们分析的是考研的各种问题,以及自身学科在社会上的优劣。

    我认为这就足以让人尊敬他了!

    扪心自问,你让我上我不行,你要是说换个老师上也行,那你去试试。”

    “我哪有这么说过?”

    瞪大烟眸,杨蜜不满嗔怪道:“臭小子你不要冤枉好人行不行?”

    嘿了一声,张麟打趣道:“别以为我没看到,听马钉讲述的时候,你可是很认同的点了头呢!”

    奶凶的表情一僵,杨蜜汗颜道:“那是因为,我觉着两人说的都好有道理!”

    呃了一声,旋即张麟佩服的竖起了大拇指。

    “大姐,你是个完人呐!”

    “我觉得你在内涵我~~”

    杨蜜声音幽幽的,仰着头目光死死盯着张麟帅气的面庞。

    嘿嘿一笑,张麟点头道:“自信点,把怀疑去掉,我就是在内涵你。”

    顿时,杨蜜的俏脸僵住了。

    如果眼神能刀人的话,此时她的眼神,完全能媲美金鸡百花电影节之时。

    对视片刻,张麟破功而笑。

    正打算‘求饶’之际,耳畔传来李紅的声音。

    “我不知道张麟哪里踩了其他语言了?”

    听到是关于自己的话题,张麟赶忙转头,循声望去。

    只见李紅站在拐角处,正和一个看背影是女人的人争辩。

    视线里,只见李紅摇头道:“我不知道你为何说张麟通过贬低别人,来满足自己那可悲的民族自豪感?”

    摇了摇头,继续说道:“如果肯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可悲的民族自豪感,柴婧,你不觉得你那才是可悲的民族自卑感吗?”

    卧槽,柴婧!

    张麟不由错愕的瞪大了眼睛。

    他没想到,这位“公知女神”竟然会diss自己。

    他是知道柴婧的。

    前世单纯就是看网络集锦,知道这是位崇洋媚外的公知。

    今世加入央視,看了她的主持视频,才知道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柴婧无疑是非常有水准的大佬。

    她坚持用最简洁、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用深入调查和扎实的新闻功底,为观众呈现一个个真实的新闻故事,让人们了解更多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表现。

    刚刚入职的时候,她还比较有信仰,敢闯敢拼,不顾危险,踊跃报名亲自和病人面对面接触,让大家第一时间了解到真实的状况。

    那时候,很多知名记者因为惜命,可是纷纷打退堂鼓的。

    因此她不顾个人安危,心系民生的精神,在当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也就是在这一年,她被评为了“2003年华夏记者风云人物”,成为了传媒界“最美的天使”。

    那时的她,在大家心中是优秀的,让人敬佩的女神。

    作为央視主持人,她总是不施粉黛,穿着朴素,低调得像一个邻家meimei,但是内心却拥有着一颗扶持弱者的心。

    可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备受认可的主持人,之后的口碑却急转直下,人设崩塌,跌下神坛。

    2014年世界气候大会中,很多西方国家提出了所谓的“公平的减排方案”协议,协议制定了往后十年的碳排放量标准。

    这一标准表面上看起来公平,但实际上充满了傲慢与偏见,因此遭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

    就这一话题,柴婧采访了丁院士。

    也正是因为这次采访,她彻底被推向了與论的风口浪尖。

    “华夏人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的一个华夏人,就应该少排?”

    这是丁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怒怼柴婧的一句话。

    言语犀利,一针见血,让一向伶牙俐齿的柴婧顿时变得哑口无言。

    事实证明,人是会变的。

    每个人都有阶段性的改变,有好有坏,只是柴婧的变化之大令人咋舌!

    最抽象的是,她拍的什么穹顶之下,指责空气污染问题影响了她的宝宝。

    可是现实中,却被人拍到她跟她老公开超大排放的越野车出行。

    张麟听到了,杨蜜自然也听到了。

    用手肘戳了戳他,低声道:“柴婧哎,我以前可喜欢她了!

    你说,她怎么当着大家的面就和李紅争起来了?”

    询问之际,杨蜜不由有些唏嘘。

    她读过柴婧写的《看见》,为了了解她这个人,还专门扒了她早年的采访报道去看。

    再对比近年来对方的所作所为和人们对她的评价,她其实是感到十分割裂的。

    一个敢进入病房的记者,这么一个有信仰的人,最终竟会沦为如此。

    挺唏嘘的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