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五章.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的霸霸 (第1/3页)
有才华就是可以为所欲为,太羡慕了! 旋即,马滼舒呆坐在办公椅上幽幽叹了口气。 和张麟共事小半年,面对这么优秀的异性,她岂能毫不动心。 只是因为汪冰冰先她一步,在张麟心里种下了种子,她就不得不退居幕后,压抑住这份感情不让她萌芽。 昨天看到两人的热搜,她心绪格外复杂。 有释然又有遗憾,也有对朋友的祝福。 但遗憾的情绪终归是居多的! 那一刻,她想起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这句诗。 如果她先遇到张麟,或许现在女主角就是她! 直播画面里,张麟磁性好听的声音不停传来。 “在今天,这是一项无人愿意为之骄傲的本能。” 但在古代,这却是一项只有贵族才配钥匙的阶级大门,是上层人才有钱有闲的精神享受。 底层人民,普遍文盲。 也因为绝大多数老百姓不识字,在封建社会只能世代为农、代代文盲。 新华夏成立初期,全国文盲率更是高达80%以上。 仅有五分之一的儿童,可以接受最基本的初级教育。 为了尽快完成扫盲目标,国家开设了人人都能上得起的扫盲学校。 为了达到脱离文盲的标准,工人需要掌握至少2000个汉字,农民需要掌握1500个汉字。 掌握不足500个汉字的人,则会被判定为文盲。 识字,也因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有一部能够适应工农兵、群众、及中小学生普遍应用的新型字典,无疑会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工作起到莫大的辅助作用。 新华字典,呼之欲出。” 很央視范儿的科普了一些知识点,接下来张麟口若悬河讲了很多。 大概七分钟后,方才筹措言辞进行结尾。 想了想,说道:“我的母亲曾对我说,她的启蒙老师就是个农民。 那时候使用的语文课本,都是老师用毛笔在牛皮纸上自己写的。 学费只有几毛钱,还要给每个人发一支铅笔和两个本子。 用关中方言浓重的口音教大家醋溜的普通话。 老师那清瘦贫穷的样子,很多年后母亲依然记忆犹新。” 顿了顿,张麟声音突然变得磁性低沉:“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 这种器官在这个星球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震动时可以产生声波。 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 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传输速率很低,每秒只有1-10个比特。 但他们数量庞大,分布于整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的知识传递媒介。 他们,叫教师。” 洋洋洒洒说出大刘《乡村教师》的总结,张麟结束了这次推书。 虽然最后跑题了,从新华字典讲到了民办教师。 但张麟由衷认为,民办教师是祖国特定时期的特殊群体,他们为扫盲贡献卓著,不应该被忘记。 为被遗忘的群体发声,应该是他作为主持人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弹幕满是认同之际,导播提示可以下播了。 张麟巴不得如此,见状说了一句再见就尿遁离开。 现在他和冰冰的恋情正炒的烈火烹油,这时候不回应、不表态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等时间线拉的足够长,热度下来再秀恩爱不迟。 结束直播,张麟又被纪录片频道拉进了录音棚。 大才子来都来了,早就眼热想薅羊毛的纪录片频道岂能轻易放过。 这次张麟除了要为最新版新华字典代言,还要为纪录片《书房里的华夏——纸寿千年,常熟虞山藏书派古籍善本收藏的故事》配音。 前世张麟没看过这部纪录片。 热搜里也没刷到。 起初以为是纪录片频道刷任务的作品。 没想到,拿到配音文稿后,满满的古色古香。 “人类文明的传承,依靠的是文字和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藏书之风气,始终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前行……” 戴上高保真耳罩,坐在高脚凳上,张麟举着文稿不急不缓,徐徐道来。 相比去年《主持人大赛》时期,他此时的基本功,已经磨炼的愈发纯熟。 隐隐的,醇厚的声音里有了些任志鸿老师的影子。 身处央視,坐拥如此多的良师益友,张麟岂能视宝山于无物。 他曾多次去往国际频道,请教任志鸿老师,希望可以让自己的声音更有故事感和画面感。 众所周知,任志鸿老师解说的节目,题材内容多样,时间跨度巨大,曾有人比喻他是在“历史的车轮上奔跑”。 每当他庄重、浑厚、磁性的“华夏声音”从幕后传出,传遍华夏,总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 这份老天爷赏饭吃的本事,也为华夏各个重大历史时刻,留下了珍贵的声画纪录。 张麟没有这种天赋异禀,那他只能慢慢的打磨,学会用声音去打造灵魂。 努力的整体效果还算不错。 录了一大段后,纪录片剧组表示很满意。 吃饭聊天的时候,张麟问起纪录片频道有哪些大作。 说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