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第10放映室》来袭 (第2/3页)
当即道:“那行吧,那就改成第六放映室吧!” 景浩城他们当即笑容满面,起身和黎言握手,表示很开心能促成这次合作。 接下来,一行人谈论起合作模式,对此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分歧。 六公主想直接买下版权,自己制作录制。 繁星想签署对赌协议,全程参与进来。 对此,两方各抒己见飞溅起唾沫星子。 黎言,个头一米八五的壮汉,前世今生张麟的死党。 他们一起在一个小区,甚至在门对门长大,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班同学,彼此关系亲如兄弟。 他们的父母还是一个学校的同事,关系也非常好。 前世,黎言以体育生的身份,考上了一个专科学校,最后如愿成为乡村小学的体育老师。 且随着乡下孩子大面积进城求学,只剩下几十学生的学校成为了清水衙门,他还藉此当上了校长。 因为平时太闲,慢慢喜欢上旅游和摄影。 张麟记得,一个月四千多工资的他,曾斥重金一万五买了个单反、一万买了个无人机。 黎言平时也爱发一些幼稚的作品到抖音上。 最让张麟印象深刻的,是他对黄日骅版鸠摩智的口型。 还别说,两人侧脸挺像,看着蛮逗的。 这一世,小黎还是个稚嫩的考公人员,重复着前世惨被淘汰的命运。 去年他第二次落选,正处在心灰意冷的阶段。 因此发迹的好兄弟一招呼,他就推着行李箱赶来京城。 这些时日,他努力学习管理,逐渐搭建起了只有六个人的团队,负责为公司拓展业务。 当然,他目前只是在学习阶段。 真正管理公司的人是总经理,通过猎头公司挖来的相关人士。 不过一门心思钻研下,加上张麟偷偷塞给他的资料,黎言对国内综艺电视领域还是比较门清的。 他知道,当人们还在惊叹于现在一部电影随随便便就能挣几亿时。 如今的综艺节目,也早已普遍跨入“亿元”时代。 一个节目的冠名费不超过1亿,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再加上其他各种广告和周边创收,一档好节目比一个好电影来钱更快。 甚至有些节目你连听都没听说过,人家照样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央視的《星光大道》。 首播至今已经10年,一期制作成本不到20万,一年制作了46期也就1000万的制作成本。 但它闷声发大财,却拿到了惊人的3.39亿的冠名费。 此外,《梦想星搭档》、《我要上春晚》、《华夏汉字听写》、《开讲啦》等央視棚内节目。 单期的制作成本都不算高,却都获得半亿以上冠名费。 自家的《天下足球》就更不必说了,去年阿迪达斯豪掷4亿拿下冠名权。 繁星没有跟着受益,最终只拿到了买断费300万。 再比如全面开花的灿星制作的节目,一年好几亿的流水,赚的可谓盆满钵满。 黎言知道,这两年国内综艺的整个盘子已经起来了,一个好节目上下游形成产业链,其中的利益空间令人咋舌,足以养肥很多人。 念及于此,他岂肯轻易答应。 现在市场上,制播分离的节目,总共有三种成熟的盈利模式。 一种是拿制作加工费。 比如央視为做这档节目批下4000万预算,繁星拿了这预算,赚的是500万的制作加工费。 这种形式的利润不高,而且完全依赖于电视台,通常做不大。 第二种是“好声音”模式。 就是社会公司负责投资运作,电视台负责招商运营,两家对赌收视率,决定广告分成。 这种模式风险高,且受制于电视台。 如果节目没到现象级,赚的钱就不高,反之就能获得高利。 第三种则是买下时段做内容。 比如蓝色火焰在京城卫视做的《最美和声》项目,给电视台付固定的时段费,相当于电视媒体虚拟运营商,全权负责节目投资、制作、广告运营。 这种模式需要广告招商能力强。 节目制作之初招商营收基本就能覆盖成本,剩下就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繁星目前大猫小猫三两只,第三种模式基本是痴心妄想。 第一种模式又不愿意,因此黎言希望繁星和央視共同制作,然后对赌收视率。 如此公然占便宜的提案,自然被电影频道直接给否了。 他们给繁星开出的条件和《天下足球》一样。 经过考察,电影频道节目制作部认为,繁星目前还不具备制作一档节目的实力,因此他们愿意花费500万买断节目版权。 谈判至此陷入僵局。 黎言借口上厕所,打电话找张麟问计。 想了想,戴着蓝牙耳机开车的张麟轻声道:“答应这个模式吧! 六公主愿意出500万,无非就是千金买马骨罢了! 其实在我说出吐槽文案的时候,节目形式已经没有了秘密。 凭央視强大的编剧团队,凭六公主的实力,完全可以绕过我们,独立高水准的打造出来。 之所以绕圈子购买版权,只是希望能买我一个好,让我为节目发光发热,提升电影频道的品牌价值,提升冠名费的赞助。” 黎言皱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