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6章 征讨云南(4k) (第1/3页)
第196章征讨云南 “蒙王殿下,是想询问如何治理漠北草原?”杨宪看了朱棣一眼,开口问道。 虽然距离朱棣就藩还有几年时间,可这些知识,提早了解终究是没错的。 朱棣点了点头,开口道:“正是。” 杨宪开口笑道:“具体的大方针策略,我与皇上汇报过。毕竟事关蒙古人的归附,是国策。” “不过有些事情,殿下这边可以提早落实。” “还请杨国公教我。”朱棣诚心请教道。 杨宪开口道:“殿下这边需要找一批精通畜牧经营的人才,提前在漠北草原那边设立牧场。以后将不再有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所有畜牧都将在咱们设立好的牧场内进行。因此牧草种植,同样是重中之重。” “随着这一个个国营牧场建立,大批的牧民,便有了家。他们不用再过原本漂泊不定的生活,只需要安心工作,便能够换来充足的食物、食盐、布匹以及酒。” “其次就是元人的教化,那边需要设立大量的学校。小学尤为重要,所有元人的孩子,强制进入小学学习汉语汉字汉文化。这样一来,新一代的草原人会打从心里认可自己是大明国民的身份。三代以后,蒙古人的汉化以及认同归属问题便能够彻底解决。” “当然了,成年学校也必不可少,各大牧场内部就可以开设相关的讲堂。所以有关这方面的人才,殿下也可以提早谋划了。” “最后便是城市规划,虽然漠北草原地形特殊,可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如今漠北草原只有寥寥几座城,是完全不够的,选址建城这些问题,就涉及专业性领域,一时半会儿也讲不清。” “殿下想办法提前为做好这三件事做好谋划就行。” 至于其他的强制蒙汉通婚,这些国策,等到辽东和云南北元残存势力彻底消灭后,朝廷方面就会立马推动。 这些事情,完全用不着朱棣担心。 对于漠北草原,朱棣的目光不应该放在眼前两三年,而是应该放在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 朱棣之后要拉着杨宪问了一下午,只觉得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在离开前,朱棣看到杨宪书桌上的书稿,脸上露出了好奇的神情,开口问道:“杨国公,这是……” 杨宪顺着朱棣的视线看去,脸上露出了笑容,开口道:“这是一本小说的书稿《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朱棣接着开口问道。“是写有关三国那段历史事情的故事吗?” 杨宪点了点头,开口道:“殿下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拿回去看一下。” 反正这份书稿并非原稿,杨宪想要看让商行接着印刷就是了。 “那就多谢了。”朱棣拿起小说书稿,和杨宪告别。 这几年他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要当好一个藩王,可不是仅仅会打仗就足够了。 就在杨宪在扬州过着悠闲日子的时候。 京城,朝廷那边却因为出征讨伐辽东和云南的名额,打破了脑袋。 可以说是人人奋勇。 漠北草原一战,杨宪直接封了国公,四皇子朱棣则是封了亲王。 无论对于那些武将还是皇子们,这个诱惑都实在是太大了。 而且在新的分封制度下,皇子们想要受封,那就必须要走这一步。 在他们看来,北元已经被灭国,剩下辽东和云南那都是属于秋后的蚂蚱。 再加上他们如今也知道了大明的新式武器洪武步枪。 在有些人眼里,有这样的兵器在,闭着眼睛平推都能把辽东、云南拿下。 他们认为杨宪不过是占了洪武步枪的便宜而已,却不想想,这洪武步枪是谁发明制造出来的。 回到京城后。 朱棣立马就开始着手,按照杨宪说的去做准备,忙了一天晚上回到王府里。 这才得了空,翻开了《三国演义》的小说书稿。 一页接着一页。 朱棣发现自己好似根本停不下来。 很快便是被东汉末年,刘关张三兄弟初次相遇后,为了光复汉室,桃园三结义的情节给吸引住了。 这种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 这种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豪情。 看得朱棣是热血沸腾。 小说里的故事完全写到了他的心坎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