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明风云_六十二、明代钱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六十二、明代钱币 (第2/3页)

穆宗隆庆四年,铸行“隆庆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隆庆通宝钱制每文重一钱三分,有金背、火漆。隆庆时期铸钱比嘉靖时减少,当年两京铸钱仅二万贯,只及嘉靖时两京铸额的一半。

    明朝前期的这一阶段,因大力奉行宝钞政策,对铜钱控制严格,三番两次停铸,禁用,即使开禁也有限制,要不就收入内库,充作库存。所以造成两种结果,一是民间私铸猖獗,可民间又因铜材缺乏,就用古钱,但古钱也有限,于是就私铸古钱,以作流通,这是因为私铸本朝钱币刑罚很重;二是促使白银使用普遍化,明时把银铸成马鞍形,名日“元宝”,也有其它形状,称“银锭”。

    铸钱量上升是在明神宗万历时期,这是明代铸钱的转折,也是明朝的转折。神宗万历四年,开铸“万历通宝”,此钱版本较多,万历小平钱为真书直读,大多背无文,少数背铸有文字或星月纹,但都较罕见。万历通宝钱有折二钱,也为真书直读,狭郭,双点通,钱径为2、8厘米;“万历通宝“大钱传世只有一枚,为孤品。万历通宝钱由两京及全国各省为铸行,两京铸金背、火漆,其它各地只许铸镟边。万历二十年援助朝鲜对抗日本侵略战争开始后,开支递增数十倍,但收入却减少近一半。明朝政府应对的办法就是铸钱,以补充财政收入。万历二十年以前,全国铸钱局只有六十座钱炉,到二十年时增加到一百座炉,三十年时,户部等机构新开二百五十座钱炉,应天府也添一百炉,一年便增加三百五十炉,本来户部只管纸钞,工部管铸钱。此时宝钞已停,户部改铸钱,此事一开,全国各地纷纷效仿,起炉铸钱,一时全国有多少钱炉就无法统计了。由于铸量明显增加,而铜材又缺乏,铜价上涨,许多临时官炉无利可图,开炉不久即关门大吉,工人们无以为生,便自行私铸,他们铸的有的不比官铸的差,有的则很粗劣,当时私钱名称很多,像歪脖、尖脚、胖头等等,流传很广,至崇祯时仍存,现存的也有。

    明光宗未铸钱,因其在位仅数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于天启元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此钱为小平钱,真书直读,铜色淡红,也有黄铜钱,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钱,还有钱径达2.9厘米,大如折二钱的宽郭大样钱;也有钱径2.3-2.4厘米的小钱。明熹宗铸泰昌通宝钱只一年,次年便开铸“天启通宝”,同年设立了户部宝泉局,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所铸钱币主要用于军需,军队的铸钱炉只保留西北三镇,东南的一律取消,这时全国形成了三个造币中心,分别为两京及四川地区,但天启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贤专权,宦官乱政,滥铸情况又出现,地方钱局大量出现,因此所铸的天启钱版本极多,差异大。钱背文大量的出现记地,记局,记重等形式。此前仅万历时期出现过,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钱币制式的复杂时期是从天启年间开始的。天启年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继以往的方法,仍采用增加铸钱量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省钱局滥钱恶钱,好赚取利润。大量的轻劣钱掺入官钱充数,与明朝前期制钱力求精整美观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后开铸当十钱。天启五年,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其大钱铸期不过三年;天启钱钱重原定一钱三分,千钱重八斤八两,但后来由于官铸过于滥恶,小钱仅重七分,千钱仅重四斤八两,含铜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种用日本铅锡销熔入铜所铸的铜呈折色的“折沙钱”就是此时所铸。天启小平钱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背文比万历钱复杂,背铸有星月纹的种类多;背有文分记重,记事,记局、记地。背记事为“奉旨”二字,是当时宦官、大臣奉旨办事造钱的意思。“天启通宝”小平钱不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轮郭宽窄,钱文结构也有诸多不同,很复杂多变。“天启通宝”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折二钱则大都背无文,存世也较少。这两种钱皆较少见。

    天启七年,明熹宗去世,思宗即位,于崇祯元年开铸“崇祯通宝”,开始规定每铸钱一文,用铜两钱。力图恢复嘉靖,隆庆旧制,但并没有维持下去,因为明朝末期社会弊端严重,朝廷财政几近崩溃。各地钱局大肆滥铸,所铸之钱、文字、大小、轻重不一,相差很大,背文更为繁杂多样,比天启犹有过之。因此崇祯钱为我国古钱中最为复杂的一种。(详见崇祯钱币)

    2、明末农民起义军钱币

    明朝末年的两位主要起义军领导人都铸造过自己的钱币。

    永昌通宝是明末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所建政权铸造的钱币。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自幼给地主家放羊,当过银川驿卒。后投身起义军,李自成带领广大起义群众,同明朝封建统治集团作残酷斗争,先后攻占了陕西、河南等广大地区,后兵分两路,攻打明王朝的心脏——北京。一路由李自成亲自率领,下平阳,破汾州,驱太原,奔大同,沿着阳和,宣府直抵居庸关;另一路人马出井径,占大名,取真定,夹攻京师。从“正月初八日西安府起兵,至破京城才七十日,所过七十余州县,无不开门迎降。偌大京城,一旦便破(《甲申纪事》赵士锦)。三月,李自成率大军攻入北京城,崇祯帝于煤山自尽。

    明朝末年,统治者横征暴敛,人民负担极重。大顺军在进攻北京时,就发出文告,揭露明朝腐朽的弊端,起义之初也提出过“均田免粮”“割富济贫“等口号,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初,民间就传说着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阎王,阎王来时不纳粮”,足见人民对这支起义军的厚望。但是起义军进入北京以后,却逐渐失去了农民军本色,逐渐失去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他们的领导者没有完整的政治纲领和军事部署,只满足于“均田免粮“的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