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唐:开国_第六章 李密败亡(1)虎落平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李密败亡(1)虎落平阳 (第5/7页)

,年轻时候的徐世勣,表现得与众不同,一看就是个英雄豪杰:

    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与其父盖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旧唐书·李勣传》)

    这段记载是说,徐世勣他们家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家中蓄养了不少僮仆,囤积了大量粮食。但是,徐世勣却不是那种鼠目寸光的守财奴。他对天下大势看得很透,当时,天下大乱,各地烽烟四起。在这样的一个乱世,留着这么多的粮食、钱财,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倒不如用这些东西,成就一番大业。

    于是,徐世勣与父亲徐盖,经常慷慨解囊,非常乐善好施,救济贫困百姓。因此,徐世勣在乡里乡亲中口碑甚好,积攒了很高的人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口碑、人望,很快,在遍地狼烟的隋末乱世中,徐世勣便拉起了一支属于自己的人马。然而,有一个地方,却是徐世勣真正施展抱负的摇篮,——瓦岗寨。

    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在瓦岗寨举兵反隋。那一年,徐世勣十七岁。看到翟让揭竿而起,徐世勣觉得,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随后,徐世勣带着自己的那支武装,参加了翟让的瓦岗军。从此,徐世勣就成为了瓦岗军的一员干将,一代名将崛起于隋末唐初的乱世,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翟让刚开始举兵的时候,立足未稳;再加上,翟让本身就是一介武夫,毫无远见。所以,起兵之初的瓦岗军,不知何去何从,陷入了一个彷徨、徘徊的尴尬境地。就在瓦岗军前途未卜的关键时刻,徐世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什么重要作用呢?徐世勣向翟让主动献上一计:

    今此土地是公及勣乡壤,人多相识,不宜自相侵掠。且宋、郑两郡,地管御河,商旅往还,船乘不绝,就彼邀截,足以自相资助。(《旧唐书·李勣传》)

    这条计策,为瓦岗军的发展赢得了“第一桶金”。徐世勣建议翟让,可以在运河两侧扎根,打劫来往米船,以此扩充力量,逐渐坐大。翟让本来脑子就不灵光,一向人云亦云,对徐世勣的建议言听计从。于是,翟让带着部众,埋伏在运河两岸,专门负责打劫来往商船。果然,翟让趁机发了一笔“横财”,获得了大量的粮食,瓦岗军的实力逐渐开始壮大。

    随着瓦岗军的崛起,大有燎原之势,在中原地区渐成气候。隋王朝感到如鲠在喉,必须要拔掉这颗钉子。为了消灭瓦岗军,隋朝派出了一员悍将,前去率兵征剿。这位悍将是谁呢?齐郡通守张须陀。

    张须陀率领两万隋军,围剿瓦岗军。不得已,翟让只能组织瓦岗军,抵挡张须陀的进攻。当时,李密已经成为了瓦岗军的二号人物。所以,李密全权负责抵挡张须陀,亲自指挥了著名的“大海寺之战”,一举全歼张须陀所部,斩杀隋军悍将张须陀。此战,瓦岗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在瓦岗军进行“大海寺之战”,全歼张须陀的整个过程中,徐世勣是立下了首功的。根据《旧唐书·李勣传》的记载,“勣与频战,竟斩须陀于阵”。按照《旧唐书》的说法,大海寺之战,徐世勣率部一举击破隋军主力,并且亲自将张须陀斩于阵中。因此,这一仗的首功,徐世勣当之无愧。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徐世勣是隋末唐初一位杰出的传奇名将。此人文韬武略,极具远略,又颇有军事才能,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那么,在李密投唐之后,大部分瓦岗旧部归附李唐之时,徐世勣又在做些什么呢?身为瓦岗军硕果仅存的名将,徐世勣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率部归顺唐朝?

    可以这样说,此时的徐世勣,仍旧处于观望状态,对于唐朝对自己的态度,拿捏得不准。前文说过,徐世勣因为和李密发生矛盾,被派往黎阳镇守。所以,北邙山决战,徐世勣并没有参加。

    李密兵败北邙山,瓦岗军主力损失殆尽,一路退至虎牢,直到投奔李唐。李密在洛阳惨败后,瓦岗军在河南的大部分地盘,基本上都被王世充占领。唯独徐世勣的辖区,完好无损。而且,李密退走后,徐世勣顺势接管了李密在河南仅剩不多的领地,总算保住了瓦岗军在中原最后的种子:

    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并据之,未有所属……(《旧唐书·李勣传》)

    客观来讲,徐世勣是瓦岗军在河南最后的代表,也是唐王朝极力争取的对象。如果徐世勣归顺唐朝,则崤山以东的局势,基本能够底定。大唐东进中原,便多了一筹胜算。可是,如何才能让徐世勣归唐呢?

    唐朝开始积极做徐世勣的思想工作,关于徐世勣投唐一事,有一个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此人的推动,最终促使徐世勣下定决心,归附唐朝,这个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魏征。

    魏征在唐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辅佐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伟业,与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君臣佳话,堪称一代诤臣、治世良相。那么,魏征是如何劝服徐世勣,促使其归顺唐朝的呢?

    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魏征其人。

    魏征,字玄成,河北巨鹿人,其父魏长贤,曾让北齐屯留令。魏征从小是个孤儿,家境贫寒,甚至一段时间,还出家当过道士。魏征可不是一个泛泛之辈,此人是一个极具王佐之才的奇人,胸怀大志,暗藏经国韬略。而且,魏征尤其喜好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学说,根据史书记载:

    徴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旧唐书·魏徵传》)

    隋末天下大乱,胸怀大志的魏征,不甘心碌碌无为,便投在瓦岗军李密的旗下。魏征初次见到李密,如同李密当初见到杨玄感一样,为李密献上了争霸天下的十条计策。对于魏征献上的十条计策,李密觉得非常新奇。可惜的是,李密并没有真正采纳、实施魏征的十条计策。

    虽然李密没有采纳魏征的十策,但是,李密却对魏征的才华,非常欣赏。投奔李密之后,魏征就在李密身边担任元帅府文学参军,专门掌管文书档案。在瓦岗军中,魏征深谋远虑,是瓦岗第一谋士。

    比如,李密与王世充的洛阳对决,起初,瓦岗军频频告捷。可是,魏征却看出了李密的弱点,认为这种胜利不可持久。后来,北邙山决战之前,瓦岗军中对于作战方略,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主要有三派意见:

    第一派意见,以裴仁基为代表的隋朝降将,建议李密趁王世充主力倾巢而出,洛阳空虚之际;挑选一支精兵,奇袭洛阳,端了王世充的老巢。

    第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