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唐:开国_第五章 平定薛秦(2)毕其功于一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平定薛秦(2)毕其功于一役 (第1/7页)

    从唐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大唐王朝正式建立起,唐王朝十年的统一战争,是金戈铁马的十年,也是筚路蓝缕的十年。可以说,盛唐的煌煌伟业,大唐帝国的基本轮廓,都是无数唐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没有这些大唐将士的抛头颅,洒热血,唐王朝统一天下,也许不止十年。

    在这十年之中,新生的李唐王朝,曾经历经无数的坎坷与挫折。譬如,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至十一月,李唐在与西秦薛氏父子的对决,便能看出,唐朝建国之初,统一天下之路的艰难不易。

    首先,当时,唐朝刚刚建国还不到一年,在众多隋末割据群雄中,实力并不算雄厚。因此,立国仅仅两个月,李唐王朝就遇到了一次非常严重的军事危机,遇到了来自西秦薛氏父子的攻击。

    薛举、薛仁杲父子,确实是唐朝所碰到最强悍的两个劲敌。薛氏父子二人,都曾经使得唐王朝遭遇重创。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西秦霸王薛举,率先向唐王朝发起了挑战,进犯唐朝西北重镇——泾州。对于薛举的入侵行径,唐高祖李渊以秦王李世民为西讨元帅,率领四万唐军主力,抗击薛举。李唐与西秦的第一次战场对决,就此拉开了序幕。

    当然,这场战役的结果,前文已经有所介绍。由于李世民罹患疟疾,不能指挥作战,而刘文静、殷开山擅自违背军令,贸然出击,唐军疏于布防;最终,浅水原之战,致使三万唐军埋骨他乡,唐朝在与西秦的第一次对决中,以惨败告终。

    唐军在浅水原惨败,使得唐王朝的西北防线,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缺口。所以,浅水原之战过后的两月间,也就是武德元年(618年)的八月至九月,薛仁杲率领西秦军队,对唐王朝的西北边镇,进行秋风扫落叶式的进攻。

    客观来讲,虽然薛仁杲进攻西北,未能达到他的目的。但是,唐王朝方面的损失,也是相当巨大。刘感等重要边将,兵败身死,常达被俘,泾州的形势,已经到了独木难支的地步。只要薛仁杲加大攻城力度,泾州城破,不过是早晚的事情罢了。因此,薛氏父子,确实让唐朝受到了颇为严重的威胁。

    然而,好运气不会一直存在,薛仁杲的好运气,最终还是到头了。前文说过,薛仁杲在西北战场的接连胜利,可那只是战术上的胜利,并未取得战略上的胜利。将近一个月的军事行动,薛仁杲始终没有攻下泾州,自始至终,只能徘徊于泾州一带,陷入了进不得进,退不得退的困境。

    不光如此,因为唐朝西北边军的奋力阻击,有效地迟滞了西秦军队的推进速度,将薛仁杲牢牢地牵制在了泾州,使其深陷战争泥潭。同时,刘感、常达等人的奋力抵抗,也为李世民主力大军的到来,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所谓否极泰来,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利的军事挫折后,李唐王朝终于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开始迎来了西北战事的转折期。李世民率领唐军主力,如期到达了高墌,标志着西北战局即将发生逆转。

    前文说过,武德元年(618年)八月,浅水原之战一个月后,薛举暴病而亡。因为薛举突然猝死,西秦进攻长安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这样,使得唐王朝有了得以喘息之机,李唐则抓住这短暂的时机,尽快恢复元气,加强军力。

    于是,唐高祖李渊趁着薛举病亡,薛仁杲新立,西秦政局不稳之际,薛仁杲还没有发起攻击之前,及时加强西北边防,防备西秦入侵。因此,是年八月,唐高祖再次任命秦王李世民为元帅,率领唐军,发起第二次西征,抗击薛仁杲。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二度挂帅,目的有两个:

    其一,委任李世民第二次挂帅西征,希望李世民以主帅身份,稳定西北局势,加强西北的边防战备。在薛仁杲大军来袭之前,处理好因浅水原之败的西北乱局,做好与西秦决战的战前准备。

    其二,李世民二度领军西征,抗击薛仁杲,一方面,是为了将西秦大军阻隔在高墌一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战机,与薛仁杲主力进行决战,进而一举平定西秦,收复陇西。所以,这才是李渊的最终目标。

    那么,李世民到底有没有辜负父亲李渊的期望呢?此时,老对手薛举已经死了,面对薛仁杲这个新对手,李世民又该如何应对?最终,李世民又是如何率领唐军将士,一举打败薛仁杲,毕其功于一役,为大唐收复陇西地区?

    李世民是在武德元年(618年)八月,再度被拜为元帅,率领唐军主力,进行第二次西征薛仁杲的军事行动。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行军,十一月份,李世民率领的唐军主力部队,终于顺利抵达至高墌外围。

    可以这样讲,刘感、常达的奋力抵抗,为李世民打开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局面。经过一个月的拉锯战,薛仁杲的军事实力,被消耗得也差不多了。所以,接下来,这场戏的主角,便是秦王李世民了。在此之后的西北战场上,完全就是,李世民和薛仁杲,李唐军队与西秦军队的正面对决。

    事实上,李世民、薛仁杲二人,算是冤家对头,两个人曾经在战场上正面较量过。当初,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的“扶风之战”,李世民与薛仁杲第一次在战场上交手,结果,薛仁杲败给了李世民,损兵一万余人。机缘巧合,继“扶风之战”后,李世民、薛仁杲再一次在战场上狭路相逢。

    按道理,薛仁杲曾经是李世民的手下败将,李世民对付他,想必是轻车熟路,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可是,事情却并不是这样简单。尽管,李世民曾经在战场上击败过薛仁杲,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小觑过这个对手,从未产生过轻敌之心。因为,李世民始终没有忘记,几个月前浅水原之败的前车之鉴。

    在李世民看来,薛仁杲今非昔比。通过他在西北的攻战,不难看出,此人用兵奇诡,不亚于其父薛举。甚至,薛仁杲要比他老子薛举,更难对付。对于这样一个狡猾的劲敌,身经百战的李世民,自然不能掉以轻心,反而要高度重视;同时,李世民也要拿出一个周密、妥善的战略计划,迎战薛仁杲的大军。

    薛仁杲不是个软柿子,对付他,必须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那么,李世民究竟如何对付薛仁杲这个难缠的强敌呢?这一次,李世民决定故技重施,继续采取上次“浅水原之战”中没能实施的战术:疲敌之计。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的“浅水原之战”,唐军的失败,并不是李世民战术方针上的失误,而是刘文静、殷开山没有很好地贯彻下去,不遵军令,擅自出击。如果当时可以稳扎稳打,坚决贯彻执行李世民的方略,或许,唐王朝也就不用进行第二次西征了,在那个时候,便能解决西秦问题。

    因而,自始至终,李世民都认为,自己的疲敌之计,切实可行。并且,李世民此刻,也敏锐地察觉出了,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