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北狼烟(1)河西归唐 (第5/7页)
面的这样简单。到最后,李唐与凉国之间的关系,竟然破裂了,甚至不惜兵戎相见。唐高祖李渊最终决定,放弃和平的怀柔政策,采取强硬的军事措施。 为什么李渊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转变呢?原因很简单,李轨太不知道好歹了。自从打败西秦,占据河西五郡之后,李轨开始变得不可一世,骄狂自大,在几件大事上连犯糊涂。尤其是在处理与李唐的外交关系上,李轨犯下了致命的外交失误,最终导致了凉国与李唐外交关系的破裂,为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原来,李轨没能处理好与李唐王朝的外交关系。不仅如此,李轨又因为自己的一个愚蠢的举动,彻底惹怒了唐高祖李渊。因为李轨的不明智之举,最终使得李唐王朝对他失去了耐心,以至于兵戎相见。 李轨为了表示交好唐朝,主动派弟弟李懋前往长安,朝拜唐高祖李渊。李渊因此对李轨极力笼络,授予李懋大将军之职,册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李渊此举的意图,非常明显。只要李轨接受了唐王朝的册封,那么,河西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唐朝的藩属。问题是,李渊这样想,李轨并不这样想。 在李渊册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的同时,李轨已经在河西正式称帝。所以,当他接到唐朝的册书后,李轨开始犹豫了,到底该不该接受唐朝的册封。于是,李轨召集群臣,专门廷议此事: 今吾从兄膺受图箓,据有京邑,天命可知,一姓不宜竞立,今去帝号受册可乎?(《旧唐书·李轨传》) 能够看出,李轨最先的想法是,去帝号,接受唐朝的册封,向李唐称藩。然而,李轨刚刚说完,谋臣曹珍立刻表示反对。曹珍的意见是,隋朝已经灭亡了,天下大乱,人人都有称帝建国的资格。如今,唐朝在关中称帝,我们在河西称帝,两不相干,井水不犯河水,何必要向其称藩呢: 隋失天下,英雄竞逐,称王号帝,鼎峙瓜分。唐国自据关中,大凉自处河右,已为天子,奈何受人官爵?若欲以小事大,宜依萧察故事,自称梁帝而称臣于周。(《旧唐书·李轨传》) 听了曹珍的建议,李轨颇为心动,因此采纳了曹珍的意见,没有接受唐朝的册封。然而,李轨接下来的做法,却是大错特错了。李轨不接受唐朝册封,自立为帝,最起码表面上还要装装样子,哪怕暂时敷衍一下唐朝都行。可是,李轨却连掩饰都不想掩饰,装都不想装一下,表现得太过露骨,最终彻底激怒了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不是派遣使臣,手持册书,前往凉州,册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吗?不过,此时李轨已经称帝了,如何回应唐朝呢?李轨派遣尚书左丞邓晓,出使长安,向唐高祖李渊递呈国书。 关键问题是,出事就出事在这封国书的措辞上,正是由于国书上的措辞,才让两国关系的彻底破裂。李轨在给唐高祖的国书上,是这样称呼自己,“从弟大凉皇帝”。李渊看到这样的措辞,勃然大怒,说道:“轨谓朕为兄,此不臣也。”于是,李渊立即下令,将李轨的使臣邓晓,扣留在长安,不让他返回河西。 李渊为什么会对这样一句措辞,如此生气呢?其一,李渊气愤李轨的不知深浅。本来,先前李渊称呼李轨为堂弟,不过是为了笼络李轨,客气一下。没想到,李轨还真把自己当盘菜了,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因此,唐高祖李渊觉得,这个李轨太不知道深浅,太过狂妄自大。 其二,李渊气愤李轨居然称帝了。对于河西问题,李渊有自己的策略,对李轨采取怀柔政策,使其向李唐称藩,成为唐王朝的藩屏。到时候,唐朝解决河西问题,会容易得许多,也许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将河西并入大唐版图。 正因如此,李渊才会册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可是,李轨居然公开称帝,拒绝了唐朝的册封。这样一来,李渊促使河西称藩的计划,也就随之化为泡影。李轨种种不明智的举动,让唐高祖李渊大为恼火。至此,唐朝、凉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彻底破裂。同时,李渊对待河西的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 在李渊看来,现在采用和平手段,解决河西问题,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唐高祖李渊决定改弦更张,放弃和平手段,采取强硬的军事手段,以武力收复河西之地。然而,李轨在河西经营多年,实力雄厚。因此,李渊打算从他们的内部入手,进而一步步瓦解李轨的统治根基。 事实上,此时的李轨,他的统治集团内部,早已面临着各种危机。甚至可以说,李轨这个时候,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李轨接连犯下了两大失误,使得这位叱咤风云的河西霸主,逐渐沦落到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哪两大失误呢?第一,杀戮功臣。 李轨从河西举兵,到后来一步步占据河西,建立凉国,曾经跟随李轨举兵的功臣宿将,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这些功臣的鼎力相助,李轨便不会有如今的一番事业。可是,在成就大业之后,李轨却像不少开国皇帝一样,在取得天下之后,对功臣元勋挥起了屠刀。
比如,当初跟随李轨举兵的功臣之一的梁硕,便成为了一个无辜冤死的功臣。梁硕此人,是最初追随李轨举兵的五人之一。在李轨起兵征战河西之初,梁硕便是李轨的主要谋士,颇有智谋,为李轨出谋划策。李轨称帝之后,梁硕官至吏部尚书,身居高位。可是,劳苦功高的梁硕,最终也难逃兔死狗烹的结局。 在李轨称帝,建立凉国之后,梁硕在朝中,与同僚之间发生了严重的矛盾,致使最后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根据《旧唐书·李轨传》的记载: 初,轨之起也,硕为谋主,甚有智略,众咸惮之。硕见诸胡种落繁盛,乃阴劝轨宜加防察,与其户部尚书安修仁由是有隙。 众所周知,李轨崛起于河西。他最初征战河西的时候,他手下的河西军,大部分士兵都是河西当地的胡人。并且,李轨更是收降了勇猛善战的西突厥骑兵。在李轨征战河西的过程中,这群胡人士兵,为李轨立下了赫赫战功。李轨称帝后,这些胡人自然个个加官进爵,在凉国政权中身居要职。 可是,梁硕身为李轨政权中的重要成员,却有一种深深的忧虑。梁硕的这种忧虑,源于他对胡人官吏的不信任,始终觉得这些胡人不可靠。梁硕认为,这群胡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万一有一天,他们心生异志,悔之晚矣。 所以,梁硕经常劝说李轨,让他对于胡人多加提防。不过,时间一长,朝中许多胡人官员,便对梁硕心生不满。尤其是跟随李轨举兵的功臣之一,户部尚书安修仁,他对梁硕可谓恨之入骨。 偏偏不巧的是,梁硕又在无意中,得罪了李轨的儿子李仲琰。原来,有一次,李仲琰前往拜访梁硕。没有想到,梁硕竟然不曾起身向李仲琰回礼。梁硕此举,让李仲琰顿觉遭受了奇耻大辱,他认为,梁硕这是倚老卖老,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因此,李仲琰对梁硕也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