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李唐建国(1)初入长安 (第7/7页)
万来逼渭滨,太宗亲击之,大破其众,追斩万余级,略地至于陇坻。(《旧唐书·太宗本纪》) 李世民旗开得胜,扶风一战,大破薛仁杲十万西秦大军,成功消除了这次威胁长安的军事危机。由于李世民击败西秦入侵,使得李渊西抗薛举的军事行动,获得圆满成功。扶风之战,李渊集团暂时解除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军事威胁。 很快,在扶风大破薛仁杲后,占据关中的唐王李渊,凭借着隋朝中央正统的名号,成功使平凉、河池、扶风、汉阳等地,相继归附自己。 不久,进军山南的李渊堂侄李孝恭部,也顺利击败朱粲,打通了由西城郡进入蜀地的通道。一个月后,云阳令詹俊和武功县正李仲衮,奉命领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巴蜀之地尽归李渊所有。 由此可见,此番的西抗薛举,不仅使得刚刚占据关中的李渊集团,站稳脚跟,打退了西秦薛氏的进攻,还乘此机会,收割了一大波红利,将巴蜀之地纳入囊中,可谓双喜临门。 再来看一下李渊的第二次军事行动:东征洛阳。 在完成西抗薛举的军事计划之后,李渊便开始筹划下一步军事行动。这一次,李渊决定主动出击,打算获取战果,为日后统一战争的实施,奠定基础。李渊此次,将目标锁定在了天下英雄的焦点——东都洛阳。 洛阳这个时候,已经成了一片厮杀的战场。李密和王世充在洛阳城下,打得不可开交。三十万瓦岗军,不断对洛阳城进行围城猛攻;王世充率领隋军主力,苦苦坚守洛阳,与李密的瓦岗军苦苦鏖战。 李渊认为,趁着李密和王世充混战之际,可以大举进兵洛阳。即使不能拿下洛阳,也可以攻占下河南中原地区的一部分领土。李渊这次想法是,不求完胜,至少能够取得局部的军事胜利。 当初,李渊从太原起兵,向长安进军。为了能够让李密牵制住洛阳的隋军主力,自己好顺利进军关中,故意放低身段,麻痹李密。可如今,今非昔比,李渊已经占据长安,入主关中。 因此,他和李密之间所谓的“盟友”关系,也就名存实亡了。所以,李渊为了这次攻打洛阳,找到了一个借口:救援洛阳。因为当时李密正在围攻东都洛阳,自己作为隋朝钦封的大丞相,理应出兵救援洛阳。于是,李渊发布命令: 李密趑趄巩洛,自许当涂,王城如毁,忧心孔棘。束都危逼,有若倒悬。西人之子,理本奔命,其左右大都督府所统诸军,并宜诫严,以时式遏。有征无战,是谓义师,招谕不従,勿难还也。初年孟月,春作方兴,不夺农时,宜知其速。(《大唐创业起居注》) 义宁二年(618年)正月,李渊任命长子世子李建成为左元帅,次子秦国公李世民为右元帅,率领左右二府诸军十万兵马,引兵于浐水之北,攻打东都洛阳。同时,李渊以尚书萧瑀为相府司马,刘文静为左元帅府长史,尚书窦璡为掾,殷开山为右元帅府长史司马。李建成、李世民共同率领十万大军,直扑洛阳。 这是兄弟二人进入长安后的第一次联合作战。同年三月,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向洛阳进军途中,李渊徙封李世民为赵国公。那么,李家兄弟的这次进军洛阳,情况到底如何,各方势力又持怎样的态度? 四月,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十万大军,抵达洛阳,驻军于芳华苑。坚守东都洛阳的王世充,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关闭城门,不与唐军正面交锋。与此同时,围攻洛阳的李密,也派出一支军队,与唐军相争。可是,两军只是稍微一接触,瓦岗军就自行退去。而且,当时洛阳城中,有不少人愿意作为唐军的内应。 王世充坚守不出,李密虚与委蛇,十万唐军驻兵城外。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冷静地分析了战场态势,认为此时还不是攻打洛阳的最好时机。李世民的观点是,即使打下洛阳,也未必守得住。所以,眼下的重点,还是经营好关中之地: 吾新定关中,根本未固,虽得东都,不能守也。(《资治通鉴》) 最终,李建成和李世民经过商议,决定撤军。但是,李世民不愧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他判断,王世充看到我军撤兵,必定会派遣军队前来追击:“城中见吾退,必来追蹑。”因此,李世民专门留了一手,在三王陵布置了三路伏兵,以逸待劳。 果然,李世民的判断是正确的。王世充看到唐军撤退,立即派遣大将段达,率领一万兵马,出城追击唐军,结果,军至三王陵,中了埋伏,被唐军的三路伏兵,打得大败。段达新败,李世民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洛阳城下,斩首四千余级。 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的一万兵马,在熊、谷二州设置了新安、宜阳二郡,命令行军总管史万宝、盛彦师镇守宜阳郡,吕绍宗、任瑰镇守新安郡。不久,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十万唐军,回师关中。 此次东征洛阳,虽然没能成功攻下洛阳,但是由于李世民审时度势,及时撤军,避免唐军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在撤军途中,李世民冷静分析战局,巧妙布下伏兵,重创王世充所部。可以说,李渊此次东征洛阳的军事行动,虽然没能攻下洛阳,却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西抗薛举,东征洛阳,是李渊在立足关中后,进行的两次重大的军事行动。这两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使得李渊成功破除了来自外部群雄的挑衅,为大唐王朝的建国,营造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军事环境。 李渊占据关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凭借着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以及过硬的军事手段,成功地摆平了李氏集团所面临的内、外困境。对内,李渊稳定长安局势,独揽朝中大权;对外,接连挫败薛举、王世充两大劲敌的发难。应该说,摆在李渊面前的政治、军事局势,一片大好。 这正是李渊称帝建国的大好时机,李渊此时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独揽隋朝的军政大权,小皇帝杨侑不过是李渊的傀儡。可是,李渊却迟迟没有称帝。很简单,现在称帝就差一个契机,李渊正在等待这个契机。 就在李渊耐心等待契机的时候,从江都突然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立刻改变了目前的僵局,也改变了天下大势的走向。随着这个消息的传出,一个崭新的王朝——大唐王朝,拔地而起。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惊人的消息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