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标志性装备  (第2/2页)
那只。    整了个盒子,还挺有仪式感的。    “谢谢爸。”    苏木不太清楚,但苏迎军却很激动。    想来这块手表代表的意义不同吧。    “木头,这个给你。”    “我也有啊?”    苏木下意识接过来。    一个军挎,里面倒着塞了一双皮鞋和一双军绿色的胶鞋。    两双鞋子把军挎撑得鼓鼓的,圆圆润润,都盖不上。    “小伙子整天在外面跑费鞋,别不舍得穿,脏了就换下来洗……”    “哎,谢谢,爸。”    苏川柏是吃了饭回家的,还惦记着儿子去单位报道的事,匆匆回来安排完礼物后,又匆匆走了。    苏木听到楼下有吉普发动的声音,想来苏川柏是要出远门,上来也是顺道的。    吃了饭,苏迎军先打了个招呼下楼走了。    他有一辆国防大二八,崭新的。    以后上班就骑它。    苏木从家里出来的时候,院子楼前空地上已经又堆满了嬉闹的小孩子们。    大院里各种小圈子林立,相互之间也棱镜分明。    差个两三岁,可能就成了不同圈子的成员。
    不同部门的家庭,立场对立的家庭的孩子,也会随着大人形成派系之别。    不过据李晓兰说,再对立的两个小圈子,当面对外部矛盾时,也会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    这让苏木想到了樱木花道和流川枫。    这个年代他们还没有诞生,或许……    一边想着,苏木来到了部队大院的门口。    拐角有个绿色的亭子,前面有笔直站立的岗哨战士。    这几乎是大院固定的特有模式了。    苏木斜跨着苏川柏给的军绿色书包,走在街上回头率巨高。    感觉挎着这个包,比后世拿奢侈品大牌包还要有面子。    其实,按照现在这个时间段,军用挎包还没有普及到老百姓生活中。    虽然在军人服务站就能买,但对于普通人,是有钱也买不到的高档奢侈品。    毕竟那个地方叫:军人服务站。    这种军绿色的挎包是时代的专属物品,最正统的使用方法是讲究左挎右斜。    因为只有部队才能有,所以又被称做军挎。    大院子弟往往人均一个,延伸出来的背法更是五花八门,有的斜挎,有的单肩挎,骑车出去也有挂车把上的,但最被年轻人接受的,还是挂脖子上。    看上去更显痞性。    这年代叫‘帅’。    痞帅,是这群大院青年割舍不去的装逼情怀。    实际上,军挎是家长们给孩子读书提供的书包,只是实际用途大相径庭。    大院子弟十个军挎九个都可能从来没装过书本,几乎都是藏的板砖。    为了防止砖头棱角磨坏挎包,还用毛巾裹着。    因为有前辈会传递经验,报纸不抗磨擦。    这种武器方式,最初是用于大院子弟内部小圈层之间的殴斗来着,毕竟动家伙不合适。    就跟国与国之间,虽然都有核武器,但也都不会轻易动用一样。    冲突时,也不会把板砖掏出来。    而是抡着军挎直接砸。    后来演变到一致对外,“包藏板砖”这一特色,也就被胡同顽主们竞相传递开来。    成了部队大院子弟的特色。    所以当苏木背着军挎走在街上,那些过去认识或者不认识他的,见到过去的小乞丐突然鸟枪换炮后,虽然好奇,可面儿上也都礼让三分,没直接上来调侃的。    谁知道挎包里是板砖,还是黑五四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