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五章 大乾国运,卧龙凤雏齐聚 (第1/2页)
,满朝jianian臣,你让朕怎么当千古一帝 清化郡郡守带着郡丞等佐贰、郡治官吏一同跟在钦差的后方,以敬畏的目光看完了整个宣旨的流程。 直到所有程序都走完,身着红袍的钦差这才笑着将手中赤黄色的圣旨递给了王安石。 王安石则继续一丝不苟地北面谢过圣恩后,这才接过圣旨起身。 王安石面上还带着几分感慨之色,将圣旨收好。 这钦差自然也知道老大人的感慨不是对他而生的,但这种时候谁责怪老大人忽视自己呢?怕是连想都不敢想。 王安石终于从未知的情绪中回过神来,转头望向了身侧的钦差,虽然这人的官位比他低很多,但只要挂上了个、的名头,那就一下子不一样了,不管谁来了都得认真对待。 钦差当然求之不得: 王安石笑着摇摇头: 钦差笑着说没事,他本以为老大人这话是客气之言,但却没想到他竟然来真的。 果然是些粗茶淡饭,桌上的荤腥都少见。 按理说王老大人一年能从朝中拿到的俸禄也不算少,家里也没人需要补贴,但却偏偏吃成这样。 钦差观察了一圈周遭的环境后,只能将其归结在人家的个人爱好之上。 钦差没有王老大人这般淡泊的心境,吃了几口菜后,就放下筷子,笑着道: 被他这么一说,思绪不知飞到了何处的王安石也回过了神来。 嗯? 钦差大人愣了个神,一下子还没听清楚。 王安石见状又好心地帮他解释了一边: ~~ 京城,紫微殿。 自从把钦差派出去后,李乾就不再继续关注王安石那边的事了。 对他来说,预案已经做好,再多想也只是费心劳神。 刚巧此时冀州那边的军报也一封接一封地传了回来,再次吸引了李乾的注意力。 一封封军报,有的是好消息,有的则是坏消息。 但无论是哪个消息,都在提醒着李乾,局势越来越紧张,接下来恐怕少不了一场硬仗要打。 而这场硬仗意义非凡,甚至关系到大乾的国运。 打赢了就能暂时将金虏的活动范围圈定在冀州,不让他们损伤大乾的更多元气,下一步驱逐这些金虏的时候也能更省力,减少代价与成本。 可若是打输了,那后果就有些不堪设想了。 那些金虏将会向各个方面流窜分散,几乎每一个郡县都有可能受到他们的袭扰。 若要将这些人完全清除,其难度不亚于登天。 此外,有这些人滞留在大乾境内,李乾也不可能再把东北边关这个口子扎上了。 因为即便是两侧的边军再重 回夺回定颙关、嘉远关、延平镇等一系列重镇,他们也无法再守住。 在关内、关外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后勤都成问题,连饭都吃不上的边军们又怎么可能和别人打仗呢? 而东北边关开放的时间越长,对大乾就越危险。 裂开的伤口中会源源不断地流出血,让大乾损伤元气的同时,血腥味也在不断刺激着一个个心怀不轨的猎手…… 如果真拖上个三年五年,恐怕连最北边的大元帝国都会调转目光,望向这个破绽……以及其后虚弱的大乾。 越是意识到这场战争的关键,李乾心里就越是紧张。 如果是朝中的事,就算干系再大,他也不至于这样,毕竟经过了这一年的磨炼,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新手皇帝了。 但外面的行军打仗对李乾来说还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从没有过任何经验。 也幸好他只需要在京城里等结果出来,要是让李乾自己上阵指挥兵马,那他可能早就把局势带崩了。 但只在京城里干等结果也有坏处,那就是会让人干着急。 在这种事关生死的大事上,什么都做不了的感觉实在是让人太难受了,而且还容易乱想,这几天李乾都开始上火了。 紫微殿中,李乾手中摩挲着一份军报,又盯着面前的冀州地图,陷入了失神。 按照最后一封军报的进度,双方短兵相接估计就在这一两天之内,甚至此时他看地图的功夫,内黄县北的卫河上说不定早就刀光剑影了。 李乾几乎都能在脑海中构思出那些大场面……不过也是基于他前世看过的那些古装战争剧构思的。 就在他思索的时候,一阵脚步声从殿外传来。 老太监在外面提醒道。 如今的诸葛亮早已经不是原先的从六品翰林修撰了,而是变成了正六品的翰林侍讲,两个月的时间就升了一品。 至于原因,自然是给皇帝陛下讲经给力,合他的胃口。 对此百官也没什么异议,皇帝陛下难得能碰着这么一个看对眼儿的,他愿意升就升吧。 虽然刚做官两个月就升一品着实有点不可思议,但纵观历代状元的升迁之路,就会发现和这些变态比,诸葛亮这种根本算不上什么…… 诸葛亮进来后先是行了一礼,随后就被皇帝陛下叫到了地图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