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四章 蔡京致仕,朝廷震动 (第1/2页)
对于蔡京的磨蹭,李乾并不在意,他越是犹豫不决,就表明他越是陷入了绝境,爬不出来…… 事实也正如李乾想的那样,现在的蔡京几乎都已经绝望了。 在这短短的半刻钟时间里,他差不多已经想尽了所有办法……但真的是一点希望也看不到。 蔡京甚至都有把这两封奏章塞进嘴里,嚼烂咽下去的冲动了…… 但看了看一旁的老太监,还是打消了这种冲动。 蔡京不知道这两封奏章是蔡攸和蔡卞主动写的,还是有皇帝陛下的授意在其中。 但他知道,有了第一封,肯定就能写出第二封来。 房间中的沉默氛围一直持续了一刻钟,李乾借着门窗中透进来的微弱光芒,看到蔡京已经面如死灰了。 李乾在心中已经做好蔡京继续负隅顽抗的准备了,他心中甚至已经在想着要如何在最小风波的前提下,削弱蔡京的反抗,最后将其拿下了…… 直到这时,他才开口道:“蔡卿家,你觉得如何?” 蔡京沉默了片刻,还是向李乾的方向,双手递出了那两封奏章。 “臣愿从陛下之命,退归乡野,安享晚年。” 李乾闻言一顿,随即才点了点头,面上并无什么喜色,反倒长长叹了口气。 “蔡卿家乃持国之臣,在朝廷如此风雨疲敝之时,离了蔡卿家朕心中一时还有些空落落的。” 他无奈摇了摇头:“还请蔡卿家回乡后能好好休养身体,与家人消解误会……过几年朕再请蔡卿家出山,坐镇朝纲。” 蔡京再次躬身:“臣……谢陛下。” 李乾点了点头:“既然蔡卿家身体抱恙,朕也不久留你了。” 他转头望向侍立在一旁的老太监:“大伴,你去送一送蔡卿家,顺便将辞呈带回来。” “是,陛下。” 老太监躬身应下,将奏章放回来后才来到蔡京身前:“请,蔡大人。” 蔡京站起身来,向李乾行了一礼后,这才跟着老太监向外走去,直到两人的背影都消失在门口。 若单单这么看的话,蔡京就算是完蛋了,这件事也可以就此告一段落。 但李乾却知道,远远没这么简单。 蔡京的势力不仅在于他自己,还在于他那些党羽,他曾有句话叫“不虑失位,唯虑失吾友”。 只让他自己致仕也不行,必须还得把那些人也全部料理了。 此外,李乾觉得蔡京不是个那么容易认输的人。 对他来说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底牌没被揭开,没被发现,怎么可能就如此放弃呢? 李乾心中隐有所觉,此刻蔡京答应下自己的要求或许更类似于以退为进,借助这件事来放松自己的警惕心,然后继续密谋东北边关的事。 但蔡京肯定也不知道,李乾掌握着的信息比他想的要多得多,而且做出的行动也多得多…… 老太监离开不一会儿,就带着蔡京的辞呈回来了。 “陛下,蔡京一路上都没说什么,回到尚书衙门就写好了这封奏疏交给了奴婢。” 老太监禀报道:“不过奴婢觉得他肯定不会那么老实,就让人继续盯着他,此人现在说不得已经去刑部了。” 李乾面无表情地点点头:“他毕竟身兼刑部尚书,去刑部衙门收拾一下东西也算正常。” 老太监面上带着一抹笑意:“就是他已经见不到他那两个跟班了。” 两个跟班自然是指的邓洵武和高勋,至于见不到他们了……自然不是指老太监派人悄悄把他们做掉了,而是指这两人都被支开了。 李乾看着他这副模样,突然叹了口气:“大伴,朕记得你的老家就是在冀州吧?” 老太监一怔,神色有些复杂:“是,陛下。” 李乾将他的神情都收入眼中,不由也叹了口气。 自从东北边关遭金兵攻破的消息传来后,老太监的情绪就一直有些不对,而且对这件事也表现出了超出正常的关心。 李乾自然不会忽视这种身边人的动态,后来他了解到老太监的籍贯时,就一下子明白了。 原来他的老家就在冀州,而且还是在冀州比较靠北的位置,如今金虏攻破延平镇,想必他老家如今也已经陷落在金兵的铁蹄之下了…… “陛下……” 老太监的面色有些尴尬,甚至隐隐带着几分惶恐:“奴婢这阵子有些不知轻重了……” “唉~这不怪你。” 李乾叹了口气,从座位上站起身:“反倒是朕对你们家乡的父老非常歉疚。” “此事皆因蔡京而起,如今要惩处他,朕只能另寻理由,用这种上不得台面的手段,却不能将其明正典刑,还边军将士和冀州的百姓们一个公道。” 在李乾心中,这一直是非常遗憾的一点。 朝廷的官员出了这么大的纰漏,做下了这么大的祸事,李乾非但不能名正言顺地给他定罪,反倒要替他遮遮掩掩,还得帮他瞒着下面的将士和百姓…… 曾经的李乾最反感这种以上瞒下的行为,什么事不能大大方方地公布出来? 但现在的他却成了曾经自己讨厌的那种人,这在李乾心中一直是个疙瘩,堵的他很难受。 “陛下切莫将此事公布出来。” 没想到老太监比李乾还急,说完后扑通一声跪到了地上,悲声道:“陛下愿为冀州生民做主,实为他们之福。” “但若以此罪名将蔡京明正典刑,冀州就完了。” 李乾望着他这副模样,也长长叹了口气:“你能明白就好,不要对朕心生怨怼……” 老太监在宫里待了快一辈子,比李乾更清楚其中的利害。 如果将此事公布出去,若让那些边军知道他们丢了那么多关隘、死了那么多同袍、这些日子的险死还生、狼狈奔逃的罪魁祸首居然是朝中高高在上的老大人,肯定会出大事。 或许不至于调转枪头,杀回京城,但肯定会军心涣散,再无作战之心。 朝廷在民间的名望恐怕也会一下子跌落尘埃、臭不可闻。 这是蔡京犯下的错,但蔡京也是朝廷这个整体的一员,人们肯定会震惊于他的丧心病狂,但在震惊过后又会联想,蔡京做下了这种事,那与他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