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章 李乾的预谋!朝中一大步!  (第4/4页)
    吴省兰话中的意思是,大乾人骨子里都有尊老爱幼的优良思想和传统。    不需要常秩这个广闻司司务有多好的名声,只要他不去作恶,不臭名昭着,前去递文书的百姓看在老人的份儿上,也不会对他太过无礼,也不会太吵闹。    如此一来就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争端。    李乾轻轻点头,这貌似也有些可行?    “好,既然吴卿家都这么说了,那就依你之见。”    “将常秩调任广闻司担任司务,至于两个司丞就一定要选年轻力壮的人了,替着司务做一些力气活也行。”    “是,陛下。”吴省兰当即应声。    李乾又接着道:“广闻司衙门选好在哪了吗?”    “回陛下,已经选好了。”    吴省兰当即道:“臣和通政司商量了一番,准备将其放在皇城南门,通政司之侧。”    “让通政司空出几间值房来,给广闻司用。”    李乾思索了片刻,还是摇了摇头:“不妥。”    “通政司接的是百官奏章,放在皇城之南自然合适,但广闻司接的是百姓的文章,又如何能放在皇城?哪个百姓能递的进来?”    吴省兰一脸敬佩地拱了拱手:“陛下圣明,思虑周全,臣就没想到这点。”    李乾却不会被这种马戏骗住。    说吴省兰没想到这事儿,可能性不大,这货大概是早就想到了,只不过是故意那么说的。    留下一点非常明显的错误,交给上司来指正,给上司留下一点改进余地和指点的成就感,这货真是……    老职场人了。    李乾没理会这个,而是接着问道:“能不能让京兆府衙门空出靠外的一块地方来?先把广闻司的衙门安置在那里。”    “广闻司衙门里的一应杂务、防卫工作,全都由京兆府衙门的衙役负责。”    吴省兰当即拱手道:“是,陛下。”    “臣这就回去同京兆府商讨一应事宜。”    “好。”李乾点点头:“若他们还有疑问,就让王令尹来寻朕。”    “还有,常秩若愿意去做这个广闻司司务,就让他上任之前来见朕一面。”    这个衙门性质特殊,自己还是要重视起来的。    “是,陛下。”吴省兰再次应声:“常秩年将致仕,定愿意在最后几年为君分忧。”    他已经从李乾的话中体会出来,皇帝陛下似乎格外看重广闻司这个衙门。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如之前的打算一样了。    李乾却是一愣,从吴省兰最后这句话里听出了点意思。    不过他也并未多说,而是任由吴省兰就此告退。    不得不说,有李乾的嘱咐,吏部的效率还是蛮快的,京兆府那边也没什么异议。    只是几个房间,几个做杂事的衙役,对他们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很快就办的妥妥的。    而与此同时,李乾的第一任广闻司务,也来到了他这里。    “臣翰林典籍常秩,参见陛下。”    李乾的政事堂中,还是头一次进来绿袍官儿,这让他都有片刻的失神。    这人容颜苍老,鹤发白须,腰背也有些许的伛偻,只是身上的精气神还是足够的,双目明亮,并不是那种老的动不了的人。    这也让李乾暗暗松了口气,吴省兰也不可能给自己推荐那种太不靠谱的人。    “常卿家,请起。”    出于对老人家的尊重,李乾还喊道:“大伴,赐座。”    “谢陛下。”    常秩明显有些惊讶,先是谢了恩,随后才坐到了圆凳上。    “常卿家。”李乾笑呵呵地望着他:“以后升任了广闻司务,可莫要再自称翰林院典籍了。”    翰林院典籍是从八品,而广闻司务则是正八品的官,升任一说倒也合适。    只不过李乾知其一不知其二,京官的品级的含金量高于外官,可从前的翰林院鼎盛的时候,翰林院的官员品级还要高于京官。    正六品的翰林侍读充日讲官,是敢和正三品的六部侍郎叫板的。    所以,听了李乾的话,常秩微不可查地叹了口气,眉宇间也闪过一抹说不出是落寞还是无奈的意味。    “陛下,臣不过一无用之身,在翰林院治学多年,所接触都是经史子集,只会纸上谈兵,并未与百姓有过太多交集。”    “如今贸然接此重任,唯恐辜负圣恩,办不好广闻司的差事。”    李乾闻言一怔,倒是对他高看了一眼。    不管能力如何,他能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有这种自知之明,就足以让李乾另眼相待了。    实际上,这也是如今大多数所谓“清贵”官员的通病。    只会嘴上指挥,真办起事儿来一塌湖涂。    “无妨。”    李乾如今都把人叫过来了,怎么可能还摆出一副犹犹豫豫的样子?    他早就权衡过常秩的优劣了。    “常卿家,你不必太过担心。”    李乾笑着道:“之前吴部堂向朕举荐了你,朕又看了你这些年的履历,方知翰林院中竟然有常卿家这般遗才。”    “从前担任清贵官职,而后在朝中做的不错的大有人在,比的祠祭司员外郎李格非,先前便是国子监的太学博士,如今照样把礼部的差事做的很好。”    “今日广闻司之差事,也不过是一个历练,待常卿家熟练朝政之后,朕再有安排。”    当然,前提是你做的很好。    常秩却没吃李乾画出来的大饼,而是苦笑着道:“陛下,近年来臣身子渐渐不适,恐怕已不能再担任要职了。”    “臣只想再为陛下效力几年,便乞一无用骸骨归乡。”    正常来说,大乾的朝臣们是七十岁致仕。    有许多混不下去、或者不愿意接着混的官儿致仕的早,还有很多混的很好,很当红的官则可以更晚致仕,甚至干到八九十都不奇怪。    李乾却笑着摇摇头,跟他客气了两句:“常卿家的身子骨儿还是很健朗的嘛!要是有什么不舒服,朕安排太医院的人过去为你瞧瞧。”    常秩苦笑一声,做了一辈子官都没这待遇,怎料临到致仕了,却被想起来了。    他正要再言,政事堂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陛下,吴国的捷报来了!”老太监的特色公鸭嗓远远就传了过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