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陆拾贰进退两难 (第4/4页)
齐发。 青袍子短箭在前,红额带长箭在后,霎时间,湖面上空响起铮铮巨响,如同金戈相击,那在半空刚刚闪起金光的黑珠子便被一箭生生拦截下来,还未落下,紧接着便被紧随其后的长箭击中,电光火石之间,竟如飞石般疾速向张清还击而去! 未得见贼子落马,却逢二人携手破招,张清大吃一惊。好在他眼疾手快,扒住马鞍一个翻身躲过回击的黑珠子,又回头瞧瞧冰面上砰然砸出的大坑,心中暗道遇上了梁山的高手,因此不敢恋战,当即号令余下守军即刻回城,自己却提了枪,杀向那两个跃空翻落地登岸的梁山贼子,口中叫道: “好个梁山贼寇,耍得是甚么花招!吃我枪来!” 那两个自冰面滚了两滚上了岸,见张清也单骑迎战而来,岂肯放过如此良机,左右两边各自一跑,便将他夹在当中,一人一枪,蹬地飞刺,挑断马腿。 坐骑嘶鸣倒下,张清翻身下马,二话不说,投身迎战,与这两个年轻的打得乒乒乓乓好不热闹,以一敌二,竟打得难解难分。 后面官兵追将上来,趁着两贼子全副身心攻袭张清大哥,便策马逼向离城墙最近的青袍男子,以蹄冲之,将那人飞撞在城墙上。 另一个便叫了一声“小乙哥”,旋即闪身躲开。虽在马蹄下保了命,却被人趁了机会,短短一瞬,刚要落入下风的张清便被人与他隔开,上马提枪奔城门而去。 这厮便追了几步,又折返回来,丢下枪,去扶地上那受了伤的哥哥。 二人眼睁睁看着险被挑中的张清率守军收兵回城,北城门也再度封闭起来,却无计可施,又无可奈何,只得无功而返。 · 戌时,梁山军营地。 · 见卢俊义走出了大帐,景年垂头丧气地从树上跳下来,迎上前道:“俊义大哥。” 在火把火光中,卢俊义看着沮丧的年轻人,半晌没说话。 景年便主动问他:“俊义大哥,小乙哥怎么样了?” “肩上挫伤一大片,腰上也伤到了。”卢俊义依然看着他,眼中隐约流露出责备之意。 年轻人察言观色,叹气道:“是我不好。计是好计,却仍是少算了一步,才叫他们伤了小乙哥与诸位弟兄……” “我无意责怪你,说这话做甚。”卢俊义打断他,“咱们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断不会因失手唾骂你。可你想出奇制胜,却忘了张清身经百战,如此实力悬殊之下,所谓奇计,亦不过是花招而已。” 景年低头道:“俊义大哥,我都知道。今日放跑了张清,皆因我急功近利,没能想到万全之策,只想了个奇招便贸然试手。”他又抬首看他,“可是方才交战,景年却也摸索出此人招式深浅……只怕我们后日还需用计……不,还需用诸多奇计,才能将他擒拿到手。” 卢俊义问:“你以为张清底子如何?” “一等一。”景年如实道,“小弟景年虽也与林冲大哥学枪、与花荣哥哥学弓,但比起张清来,实在是毛皮一套。此人身手甚是了得,今日若非有诡计傍身,只怕我与小乙哥连他衣裳都摸不着。” 卢俊义便道:“——那却是得再用计的。” “此外,我今日还发觉了那没羽箭之玄机。”景年继续道,“都说张清以石作箭使得出神入化,但我听声辨质,才知那并非寻常石头,实为铁砂石。若不是没料到这一遭,以我与小乙哥那两箭之力度,定不会教张清躲过去!” 待他懊丧说罢,卢俊义不禁在心中悄然赞叹:虽因稚嫩吃了败仗,但这样心细聪明,此子日后能成大事。又一想:方才这小子说得也是有理,张清武艺高强,如没有诡计相助,还真难将他擒下…… 看着景年一脸不甘,还在想着计策,卢俊义暗道:今日我远远看了,这招想得悬,走得险,也算是惊为天人。听小乙说他既想为我立功,便教他继续想法子立功罢,左右此战快不过东平,不如落他些情谊,往后在江湖上也好走些。 因此拍了拍他的肩膀,开口道:“既知铁石,下回便更好设防。景年,夜深风冷,你进去与小乙坐坐,你们再想了甚么法子,便去东边找我,卢某随时恭候。” 一听这话,年轻人自知他有意再用自己,便赶忙连答了两声是,拜别卢俊义,往燕青处去了。 · (未完待续) *“年哥”:此处燕青之所以喊景年为“年哥”或者“年哥儿”,并非因为年龄比景年小,而是因为宋朝时“哥”一字用得十分灵活,不仅可以称呼兄长,也可以作为哥哥称呼弟弟、父母称呼儿子的称谓来使用。除此外,先前时迁喊景年为“年二哥”,恰是当时宋人喜用“排行 哥”来称呼关系不错的男子的一种体现。因此宋人口中对兄弟之外的人称的“某某哥”,与现代年轻男士间随嘴一喊、表示亲近的称呼“小刘哥”“斌哥”等有相似之处。 【后注】本作中部分篇章将含有部分《水浒传》人物、元素及基础情节,但因原著非正史,故本人将结合史实宋江起义相关与水浒故事进行符合《梦华录》剧情发展的再创作,而非完全照搬水浒剧情。相关事件由于时间均不可考,故同属个人再创作范畴,感谢大家理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