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之名_041 道德经也不是很难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41 道德经也不是很难嘛? (第2/2页)

名。是则强名曰道,而道常无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李隆基注:无名者,妙本也。妙本见气,权舆天地,天地资始,故云无名。有名者,应用也。应用匠成,茂养万物,物得其养,故有名也。”

    说起李隆基的解释,虽然没有太大启发,但是他关于到与名的解释与王弼还是相近的。

    只是他的注解明显不是学者的态度,里面加上了自己的理解,给道赋予了一定的含义,并且明显把道和名分开解读了。

    或许是时代发展,人们希望道德经也能对人类生活其作用,所以对道德经的解读更生活化了。

    这种解读过于强行赋予意义,但还在王弼的体与用的基本范畴之内。基本上,李隆基的解读还是在生活之内,试图让道德经与生活有关。

    陈羽看了一遍也没啥用,简单批判了一下,就又找赵佶的注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赵佶注:无始曰道,〔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又曰道不当名,可道可名,如事物焉,如四时焉,当可而应,代废代兴,非真常也。常道常名,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赵佶注:道常无名,天地亦待是而后生,《庄子》所谓生天生地是也。未有天地,孰得而名之?故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故有名为万物之母。

    赵佶的解读就摆脱了王弼的学者态度,是道家的态度了。

    而地球时代的道家对于道德经的解读却是最差的,基本上是强赋予意义。甚至还要曲解道德经的真意,来符合自己的教义。

    比如张道陵在《老子想尔注》里面就这样解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茍。”天地像道,仁于诸善,不仁于诸恶,故煞万物恶者不爱也,视之如刍草如茍畜耳。“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茍。”圣人法天地,仁于善人,不仁恶人。当王政煞恶,亦视之如刍茍也。是以人当积善功,其精神与天通。设欲侵害者,天即救之。

    张道陵把道对于人的事情不参与,只以规律运转,解读成,对于善恶又区别。这根本上说的是天地很仁,根本不是在解释天地不仁。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道家要宣扬惩恶扬善的思想,而道德经作为道家的根本经典,就需要曲解来符合道家教义了。

    而异界通过增加人道,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天地不仁而人道很仁,天地为了维持天地本身的利益,所以尊重人道的意见。

    儒家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构成了人道的核心。后来的佛道也是人道的一种,只是有其特殊性,其中加入了信仰成分,所以单列为佛道。

    虽然孔子比佛陀更晚一点点,儒家思想却来自三皇五帝,那个时候人道就已经在逐渐起作用了。

    陈羽依托异界的情况,把赵佶的道家倾向理解了一遍,没什么启发,只是老生常谈而已,只是让陈羽联想了异界碰到的情况。

    由于儒家思想与异界人道的深刻纠缠,陈羽也不能摆脱儒家思想,重开炉灶。那不符合经济原则。

    况且在景炜的教导下,儒家不是不能接受,只是需要排除一些糟粕就够了。

    在原有的思想中改革当然是沉重的,但是比调整人道要容易得多。

    陈羽就是要鸠占鹊巢,让人道本身来给陈羽背书。

    陈羽有拓印了一整条律之大道的混沌灵宝作为金手指,算是大道的亲儿子,还怕小小的儒家吗?

    虽然这个金手指很不给面子,不能提供直接帮助,但是只要陈羽做的对,就能让人道直接改进。

    儒家再牛,做法受到人道排斥的时候,它也只能认倒霉。

    只不过,陈羽占据小小魏国的时候,是不能大幅改变人道的,金手指只能小小的让陈羽的势力获得优先关注,后面陈羽势力大增的时候,就是给儒家顽固派以迎头痛击的时候了。

    这个时间不能太长,因为魔界入侵迫在眉睫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