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五章 死不瞑目 (第1/2页)
天雄军覆灭五省总督卢象升战死,如此事情在朝廷之中造成的影响,比之当年曹文诏阵亡要大很多倍的,要知道卢象升是朝廷的三品文官,流寇造反这么多年以来,这是朝廷大军损失的品阶最高的文官,何况还是统领剿灭流寇事宜的文官。》頂點說,.. 八千八百军士,最终撤离的不足五百人,其余人全部阵亡,消息传到沁源县城,驻守沁阳县城的一千军士,迅速撤离,就连卢象升大帅都阵亡了,他们继续固守沁阳县城,无疑是找死,其实这一千军士大可不必撤离,可惜他们的内心已经被恐惧所占据,根本就不会继续坚守沁阳县城了。 这一战流寇的损失也是惨重的,特别是前军的损失,更是巨大,担任引诱的任务,加之对于战斗的安排和部署不是特别的熟悉,前军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伏击战的残酷厮杀,流寇的损失同样很大,整个算下来,损失的兵力接近两万人了,如此的情况之下,流寇根本就没有心思去进攻沁阳县城了。 卢象升率领的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的时候,高起潜率领的中军,距离沁阳县城还有一天多的路程,可见其行军速度是极慢的。 得知前方战斗的消息,高起潜率领大军迅速撤退,回到了碗山,在碗山停留一天时间之后,又赶赴汝宁府城,避免和流寇遭遇。 大军驻扎在汝宁府城之外,高起潜首先给山西湖广和四川巡抚下达命令,要求参与剿灭流寇的卫所军队,迅速赶赴汝宁府城集结,等待命令。 如何给朝廷写奏折,是高起潜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高起潜是监军。主帅阵亡,作为监军,一般情况之下,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不出意外肯定是遭受朝廷的责罚,不过高起潜可不是任人摆布的。很短的时间之内,他就想到了应对的办法,保证自身不会出现任何的问题。 一份份的奏折从汝宁府城送往京城,随着奏折送出去,高起潜慢慢变得平静和自信了。 卢象升阵亡天雄军覆灭的消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传遍了大明各地,俗话得好,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这样的消息是无法隐瞒的。 李岩等人抓住了这个机会,最大限度的宣扬闯王李自成,同时夸大了战斗厮杀的残酷,让河南诸多的官军产生恐惧的心理,趁此机会,义军顺利占据了汝州,开始朝着汝宁府渗透,争取进一步扩大根据地。短短十多天的时间,义军占据了汝宁府所属的信阳州和碗山等大部分的地域。驻守在汝宁府的高起潜居然不敢应战。 闯塌天刘国能争世王蔺养成蝎子块拓养坤扫地王张一川等等,悉数都来投靠李自成,这让义军的迅速壮大,军士的人数很快超过十万人。 活动在山西和河南交界地方的张献忠,也不甘示弱,公开打出了义军的旗号。扩大自身的规模,投奔的人居然也不少。 一时间,河南各地风声鹤唳,开封府城洛阳府城等地都开始高度紧张起来,就连山西湖广和四川等地。也感觉到了紧张。 北方五省唯一平稳的就是陕西了,因为这里有郑家军驻守,也因为巡抚文震亨不惧怕流寇,不过形势对陕西还是不利,毕竟紧邻的河南山西以及湖广和四川等地,流寇的名声大震,一些遭遇到盘剥的百姓要么主动去投靠流寇,要么推崇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 没有谁想到,不久之前还是龟缩在大山之中的流寇,这么快的时间就崛起了,其影响已经超过当年的荥阳大会时候的规模,而且流寇得到了诸多老百姓的支持,甚至有一部分的士绅富户,也对流寇表现出来不同的态度。 个中的原因,其实不难分析,可惜没有谁会追根索源。 京城,紫禁城。 卢象升阵亡,朝廷总是需要有法的,而且流寇的力量壮大起来,朝廷也需要花费气力剿灭流寇,不能够任由流寇嚣张。 早朝开始的时候,皇上的神色很不好,日子本来过的挺舒心的,想不到突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要是河南等地被流寇占据,那就直接威胁到北直隶了。 按照惯例,五省总督卢象升阵亡,朝廷是要予以抚慰的,至少要表示悼念,同时给与一定的名号,这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肯定卢象升在剿灭流寇战斗之中所做的贡献。 可是朝会的讨论,几乎朝着一边倒的方式展开。 都察院的弹劾奏折如雨片一样,都是弹劾卢象升的,这都是因为前方传来的战报,这些战报有监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