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章 弹劾 (第1/2页)
崇祯七年的进士杨彝龚鼎孳吴昌时等三人全部都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在外担任知县的张溥,也调回了京城,进入了都察院,成为正七品的监察御史,吴伟业则进入了礼部,成为了正六品的清吏司主事,这五个人很快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引发了不少人的注意。 张溥的调整本来是平级调整,原来担任知县也是七品,可意义绝不一样了,京官和地方官本来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监察御史的身份更是不一样,可以弹劾朝廷的任何官员,而且每次的早朝都是要参加的,从这一点上面来说,张溥明显得到重用了。 应社和复社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张溥是复社的领袖,杨彝是应社的领袖,这五个人的联合,迸发出来的力量还是不小的,不过因为郑勋睿和杨廷枢的崛起,让他们的影响大打折扣,毕竟郑勋睿已经是正三品的兵部左侍郎,杨廷枢是正四品的詹事府少詹事,而且很多人都知道,郑勋睿杨廷枢和张溥杨彝龚鼎孳等人是割袍断义的,他们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从力量上面的对比来说,郑勋睿和杨廷枢是占据了绝对优势的,郑勋睿在延安府知府和延绥巡抚的位置上面,做了太多的事情,特别是在剿灭流寇方面,立下的功劳,满朝皆知,他们之间若是出现争斗,张溥等人显然不是对手。 崇祯七年的时候,由户科给事中调任庆阳府知府的陈尧言自杀,曾经让朝廷震动,毕竟庆阳府是延绥巡抚直接管辖的地方,而且陈尧言是众所周知的东林党,这是否意味着郑勋睿与东林党之间,也爆发出来很大的冲突。 张溥和吴伟业等人,是得到东林党举荐和吹捧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关键的时刻,张溥能够得到重用,而且是到了监察御史的位置上面。 就在众人尚在猜忌之中的时候,顺天府尹刘宗周因为不愿意进入内阁,被调到工部出任左侍郎,少詹事姚希孟出任顺天府尹,临川县知县张采,调任都察院监察御史。 这样的调整,让满朝文武大臣看不透。 张采其人,崇祯元年的进士,南直隶太仓人,应社的创始人之人,与张溥和杨彝等人的关系特别要好,曾经因为杨廷枢退出应社,大发雷霆,扬言和杨廷枢拼命。 难道说东林党在朝中又要开始抬头了。 东林党曾经因为支持周延儒,与温体仁对抗,在温体仁出任内阁首辅之后,遭遇到了打击,一些身居高位的东林党人几乎都被裁撤,或者说是调离,这一次的情形非常的奇怪,特别是刘宗周被计划提拔为内阁辅臣,虽说刘宗周拒绝了,但这透露出来了强烈的信号。 张溥和张采其人,毫无疑问是支持和投身东林党的,吴伟业吴昌时杨彝和龚鼎孳,同样是支持和拥护东林党的,更加关键的是,张溥吴伟业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都非常的年轻,前途不可限量,若是他们之中有人得到提拔重用,那么其余人也很容易得到朝廷的重视,被提拔到重要的位置上面。 崇祯八年二月初六。 张溥张采吴伟业杨彝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集聚在酒楼,一方面是庆贺张采二月初调到了京城,出任都察院监督御史,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关心河南剿灭流寇的事宜了。 众人都是兴高采烈,能够在京城相聚,而且能够引起朝廷之中大人的注意,甚至是看到光明的前途,众人当然高兴。 酒过三巡之后,张溥开始提及河南剿灭流寇的事宜。 “我得到了消息,兵部左侍郎郑勋睿,在河南剿灭流寇,取得了重大胜利,不过他做了两件事情,引发了非议。” 众人的注意力很快集中了,要知道郑勋睿是他们的眼中钉。 “第一件事情是斩杀四川总兵邓玘,原因是贻误军机和克扣军饷,郑勋睿持有尚方宝剑,围剿流寇贺一龙与贺锦的时候,邓玘没有能够执行阻拦的命令,而且克扣军饷,险些导致军士哗变,郑勋睿到军营制止了军士的哗变,斩杀了邓玘。” “第二件事情是让流寇老回回李自成和张献忠逃脱,这本来是没有什么值得议论的,不过郑勋睿没有调遣山西陕西山东的大军联合围剿,让流寇找到了机会,山西两万大军驻守修武县,面对十余万流寇,损失惨重,而且让流寇进入了山西。。。” 张溥还没有说完,龚鼎孳腾的站起来了。 “要弹劾,一定要弹劾。” 杨彝和张采两人的年纪稍微大一些,张采和张溥两人都在下面做过知县,处理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