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国学注解 (第7/17页)
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xue均有强身作用。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另外,中医药补的作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作劳" "潜龙勿用"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头,灾不可免。 第三,注意饮食有节。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影响健康。《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皆生。" 第四,注意劳逸适度。《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rou,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 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周易》注重道德修养。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 国学十二道 1、孔子——为人之道。2、老子——处事之道。3、庄子——养性之道。4、孟子——君臣之道。5、荀子——学习之道。6、孙子——韬略之道。7、管子——教练之道。8、韩非子——统驭之道。9、鬼谷子——权谋之道。10、大学——修身之道。11、易经——天地之道。12、禅宗——死生之道。 国学非常庞杂,几乎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批判也好,赞美也好,扬弃也好,发掘也好,一定注意不能伤及无辜。这就要我们首先分类国学,把不需要批判只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部分挑出来,好好保护之。因为这类国学是我们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有特色的宝贵遗产。 怎么分类国学能把优秀的部分挑出来呢?现代学术界有一个分类方法,非常有效。就是把国学分两类: (一)进步性国学。 (二)非进步性国学。 这里的"进步性"是指某些学问或理论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进步。什么叫进步?现在不能广义地把"进步"定义为什么"**"啊,什么"天人合一田园生活"啊。这些都太虚了,也就让酸腐的文人当成自yin的工具把玩一下。"进步"到现在只能有一种定义,就是世界的竞争力。一些学说或理论如果涉及到中国在世界的竞争力,能够或不能够让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上,这类学说和理论就是进步性的学说或理论。联系到国学,就叫进步性国学。而像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教学说,这都直接涉及到中国民族的进步性问题,都属于进步性国学。照我的意思,都是以批判为主,因为自从西学发达以后,中国的进步性国学给国人丢的面子太大了。 而非进步性国学当然是指和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无关的学问或理论了。比如:艺术(包括绘画,,诗歌,音乐),饮食,服饰,养生,休闲等等这些方面的学问或理论。这类国学应该让它具有民族性。要好好保护,或继承或发扬光大。 一个喜欢国学的网友,必须脑子里有这个起码的国学分类标准,才会真正把国学作为强国富民的工具。而不会因为越学国学越愚昧。 国学概念 编辑 原有释义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 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学”、“庐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首次使用了“国学”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宋代书院兴盛,涌现出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睢阳和岳麓四大书院。由此来看,“庐山国学”实际上是一所既藏书又讲学的“学馆”,亦即后来的“书院”。在当时的境域下,所藏之书和所讲之学,自然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从宋代四大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可见此时“国学”这一概念的使用,与“国医”是一样的。 但是,真正把“国学”同诸多“外学”相提并论,即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1] 19世纪末,面对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