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立法论政 (第2/3页)
。” “啊?”听李晟这么一说众人都不禁有些目瞪口呆的感觉:“八部还太少?以后还要再分?这也太……” 汉初的立国思想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后来到了武帝变成儒家的那一套“有为而治”,但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还是汉武之后有为,或是汉以后千百年来的治国纲领,都讲究的是一个粗字。也就是说政府对国家的管理是很粗狂的,大多只负责一些大概的东西,却没有真正做到具体的事情上。难怪后来会有人说:“如果一个人连官也不会当的话,那这个人可谓是连废物也不如的了。”——因为当官根本就没多少事情可做嘛! 见众人如此惊讶的模样,李晟轻轻的摇了摇头,开口说道:“治理国家并不是一箭粗糙的只需要略略的做一些征税、劝农、断案之类的活便可以的。百姓生活于世间,可谓世上最苦之人,我们这些上位者,既然呆在这个上位之上,我们就必须利用自己所赋予的权利去为百姓去苦。简单的说,这是一个相互承担权利和义务的问题:国家有接受百姓上缴之税收的权利,有必须为百姓提高生活,让百姓过得更好的并保护百姓生命财产不受威胁破坏的义务;而百姓在拥有接受国家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的权利的同时,而拥有缴纳税贡,承担兵民之役,保卫国家。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这义务和权利是相对的,你享受什么,就必须付出什么。在这么一个大前提之下,你们这些官员所做的事情就必须十分细致了,你们必须替百姓着想,以收拢百姓的民心。从古至今,我没有听说过不得民心而得到天下的事情。” “这……我持保留意见。”被李晟的这一通话语说得有些头昏脑胀不已的蒯越在肖想了好半天之后,最终才迫出了这么一句。尽管他也清楚李晟所说的那些是很有道理的,但他还是觉得这和自己以前所接受的道理很是不同:国家、官员就是要接受百姓的税收,从百姓身上获得自己的利益,这是古来就如此的,虽有所谓民重君轻的话,但谁都知道这话也就是表面上所说而已的事情,在实际上没有人会真把这件事当真。是以,主公眼下竟然把民和君摆在了相等的位置上,并打算彻底的贯彻这个理论,自然将他们吓得有些不清了。 “主公……莫忘了君臣纲常啊。”蒯越最后也只好小声的这样提醒李晟。 “君臣纲常?我可没有忘记。只是我觉得这国家的利益、官员的利益、世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未必就不能有一定的统一。就像是大家一起分饼一般,若你的饼做得小了,哪怕你一个人独吞也没什么意思,但若是你把饼做得极大,那么你即使和他人一通分享,所得的只怕也比自己拿小饼要来得多。节俭固然重要,但比节俭更重要的是开源。什么‘民之利有定,余者不得与民争夺’的话全给我放到一边去,现在你们的任务便是给我增加民利,让民利变得足够大了,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民利之上给你们分得更多。”李晟继续解释了一阵,微微一笑,觉得话说到这里似乎有些足够了,便将话题撇开转到另外一点上头:“暂且不要议论这君民孰贵孰轻之事了,我只想问你们由此而看这其中的君臣之事,究竟如何?” “不论君民只论君臣?”听李晟突然转移了话题,蒯越微微的一愣,随即明白李晟的意思,因笑答道:“若自己君臣而论,此策乃是大善尔。军权独立,军政与军令分属,以文官统领军政,以武将把持军令,则武将可专心作战,而文臣也可在牵制某些武将野心的同时,不干涉武将征战之事,可防止异日之后,在发生如此诸侯征战之事。而政事堂下三省,分管顶策,审查,执行三则则可令政事以规矩而定,减少因主而误事。至于禁中司法之独立,则可避免官员官官相护之害;御史台下三部分管,除白衣以外没有执行的权利,则可以上可以监察百官,下可以风闻民生。但就其君臣之论而言,此真乃千古未有之绝策尔。” “那此策可行?”李晟眼睛一亮,连忙问道。 “可行!”众人回答的得都很坚决。 “真的可行?就没有什么还需要补充的吗?”李晟又问。 “这个……主公,臣对此倒有些疑问。”听李晟再此发问崔浩却是小声的提点道:“为何八部之中独独没有掌管礼仪的客部呢?” “哦?这个问题嘛!”李晟微笑起来,向崔浩解释道:“其实很简单的,因为我觉得礼仪着事情没什么大用,根本就不需要独立设置一个部门啊。” “这怎么会?”崔浩轻声低呼。 “怎么不会?”李晟扬了扬眉毛,和声询问崔浩:“州平认为客部如果设立掌管的是什么事情” “当是教化百姓,处理亲番关系之事。”崔浩答道。 “教化百姓,我将它直接交给教部负责。处理亲番关系,我则成立的外事部。有了这两个部门进行专职专责,我还需要设立客部吗?”李晟微笑着又问。 “原来如此,是我想偏了。”崔浩听说,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笑道。 眼见崔浩这个都三十好几的人居然还会露出如此纯真的模样,李晟淡淡的笑了,他摆摆手道:“无妨,无妨,只要那疑惑说出来就好。有什么问题,我们大家一起研究考虑嘛。你说是不是啊?孔明!你对这个有什么看法呢?我可不敢保证,我这个是绝对正确的哦。” “不是绝对正确的?”诸葛亮笑着白了李晟一眼,说道:“我以前还不相信有什么天才的存在,不过今天看了主公你的这份文书,我却发现我似乎是错了。虽然这其中还遗漏了一个部门,但大体上对于朝廷划分已是十分成熟了。君主平衡制约的观点深入其中,不但能让臣下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更能让君主用臣而不疑臣。因为有御史台下巡风的存在,臣下的一举一动是瞒不过君主,而对臣下职权的细分又让臣下互相制约。可以说在这个制度上,君主完全可以做到拱垂而治,只要他不是太过昏庸的话。” “这么说,孔明你也认为这个办法好啦?”李晟满意的眯起了眼睛,脸上尽是高兴的笑容,就像是一个自己功课得到了先生认可的学生一般欢喜无限。不过,他这个学生并不是只记得高兴的东西。虽然刚刚孔明在话中之稍稍的提了一点,但李晟还是一直将之惦记在了心上。“孔明所言遗漏了一个部门究竟是说我遗漏了什么部门呢?” “宗人府啊。”孔明微笑的说道。他脸上尽管笑着,但说话的口气却是十分严肃,“以主公如今的实力和天下大势的对比,主公割据一方登王为帝已是肯定的事情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的话,那重新统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一旦王朝建立,子孙开支散叶下去,这也确实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啊。难道主公就打算只管生不管养吗?”诸葛亮说到这最后玩味的一笑,口气难得的轻佻起来,他打趣李晟道。 “哈,这个啊!确实是我忘记了。”李晟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自己的鼻子:“你也知道的,我家现在就那么一点人口。怎么也不会想到要专门建立一个衙门来管理它的。” “那是主公你自己还没有身为王者的自觉啊。”诸葛亮如是说道:“主公你太平和了。说严格一点,你还缺少一些不怒自威的架势。” “啊?是这样吗?兴许我得经常把脸板起来啦。”李晟笑着,摸了摸自己脸,却又说道:“不过我还是认为老板着脸很无趣耶。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笑一笑,十年少’这似乎是说笑可以延缓衰老呢。我还想多活几年,所以……板着脸的事情就不需要找我啦。”屋里没有太多的人,大家都是他手下重臣,虽然有些是刚刚加入他手下不久的,但李晟认为他们可以信任,便允许他们加入其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