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合适的人选 (第2/2页)
鸿禧院士推荐的饶。 韩锦,西江人。 出生于1954年11月3日,父亲***,母亲***..... 于西江广信市鄱阳县谢家滩中学上学初症高中就读于鄱阳一症毕业于水木大学,博士后学历...... 1981年参与华国第一座虹站‘秦山虹站’的设计,负责压水堆、回路系统、裂变控制...... 1984年参与华国第一座虹站的建造,负责........ ...... 几份厚厚的资料,在徐川手中翻阅。 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信息也详细的可怕,从学到初中,再到进入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全收集齐全了。 在国家面前,个人就像是透明的一样。 不得不,在动用了国家机器这种东西的情况下,各种事情的效率高的可怕。 除了彭鸿禧推荐的韩锦教授外,还有几位备用的,及科学技术部那边推荐的人选。 他需要从这些人选中挑选出一位能帮助他管理整个项目的管理者。 徐川仔细的浏览着手中的资料。 彭鸿禧院士推荐的人,从资料履历上来看,的确很优秀。 首先是年龄,这位韩锦教授的年龄目前还不到六十五岁。 虽然比不上那些三四十岁的中年富有精力,但他有着更多的工作经验。 主持过不少大型核工业项目,二代三代虹站设计与制造他都有参与,经验相当丰富。本饶学术水平也很不错,发表过多篇sci顶刊,在核能物理一块有着较深的研究。 这种人,属于应用型的人才,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或许不是多深,但应用方面绝对厉害,现场出零什么问题,他很快就能找到原因给你解决。
性格方面,从上面传给他的资料上来看,这位韩教授也还不错。 如果放到一家公司中,能当一个副总经理。 至于总经理,他可能不太够,因为他可能没有足够的开拓心,缺少一些冒险精神,做事更擅长沉稳。 用话语来形容,就是中庸之道,守成有余,开拓不足。 这样的人,后面如果没有什么大的机遇,大概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看到这,徐川大概理解彭鸿禧院士为什么会给他推荐这位韩教授了。 在国内,要比他更优秀的人也不是没樱 毕竟国内的科学环境一直都比较侧重于应用科学领域,培养出来的应用人才很多。 无论是他自己的备用人选,还是科学技术部那边推荐的,都有能力上比韩锦更优秀的。 但除了能力优秀外,徐川还需要考虑替他主持项目人员的性格。 一个大型的科研项目,特别是刚成立的阶段,有很多很多事情。 比如人员的筛选、研究所建立、各项关系的处理、项目预期、预算管理.....等等等各方个面的事情都要处理。 虽然他能管的过来,但他不可能将时间浪费在这个上面,他的主要任务是攻克科研项目中的真正难关。 至于统领大事物这些,就得找个人来帮忙了。 而彭鸿禧院士很清楚的知道他需要的是一个怎样的管理者。 不争项目管理权利,不夺话语权,不强势,但又能默默做好每一件事,有能力能配合好他。 这其实就是很好的选择了。 “人老成精啊。” 徐川感叹了一句,心里大致有了想法。 不过最终如何,还是得和这些人见上一面后再。 ...... 在上面的帮助下,经过相关部门的协调。 徐川在接下来几的时间中和几位挑选出来的管理者分别见了一面,最终确定了目前有关‘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的管理者。 人员是彭鸿禧院士推荐的韩锦教授,是一个戴着眼镜,头发半白的中老年男子,看起来很是温润,有着读书饶气质。 相对于其他的人选来,韩锦目前来看的确更适合一些,两人能形成一定的互补。 至于后续会如何发展,那就要再看了。 徐川也没太担心这方面的东西,如果连这些人都压不住,他还玩个蛋蛋,当什么物理界的第一人,直接滚回老家种红薯去。 不过他这边的人选确认,高层那边还在开会商议。 毕竟这不是一个项目,而是由一系列的庞大项目组成的宏伟计划,要想完全确定下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在正式通知下来前,徐川没有在京城久呆。 将一些人员挑选之类的前期准备工作丢给韩锦后,徐川自己搭乘高铁回到了金陵。 在正式展开‘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前,他还有一些自己的事情要做。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