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四章:从今天开始当教授 (第2/3页)
在普林斯顿更换一位导师也不是不可行的方式。 这并不怎么会影响到这些学生在普林斯顿的学习。 读博期间更换导师的确是一件挺坑爹的事情,但也分情况。 如果是那种已经读了两三年然后突然被告知导师跑聊,那的确很坑爹。 但他这种,提前入学,然后正好赶上普林斯顿的开学季更换导师,可以并没有什么影响。 甚至换种角度来,这是这些学生的机遇。 毕竟不是谁都能在博士期间跟随一名菲奖大老学习的,或者,不是谁都能跟随一位证明了七大千禧年难题的数学教授学习的。 前者可能还简单一些,毕竟这些年下来,菲尔兹奖得主的数量也有两位数了。 后者?纵观整个数学界,这样的顶级教授屈指可数。 对于这些学生来,这六七个月的学习时间,完全可以看到一种额外的科研经历。 对于其他普通教授而言,如果自己名下的学生曾经跟随过一名这样的顶级数学教授学习过打工过,恐怕他都能乐开花。 一方面是这种科研经历的确很漂亮。 另一方面,不定还能借这层关系和对方打上交道。 所以对于自己在明年可能会离开普林斯顿,徐川并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也不担心自己的跑路会给招收到的学生带来什么太大的问题。 ...... 花费了整整一的时间,徐川才将邮箱中的邮件处理掉。 尽管他已经临近普林斯顿入学申请末期才开始招收学生,但无论是普林斯顿的入学工作组送过来的学生档桉,还是那些自己发他邮箱中的申请书,质量都高得离谱。 国外的学生申请米国的大学,就拿国内举例,一般是看gpa绩点、托福或者ielts测试语言成绩、推荐信以及作品集这四方面。 其中gpa绩点是基础,低于3.5的话,除非你有过硬的作品集作为打底,否则基本都会被普林斯顿、哈佛、耶鲁这类顶级大学刷下去。 普林斯顿工作组发送的到他邮箱的名单,gpa绩点全都在3.8以上,4.0的绩点也有好几位。 而那些自己发送到他邮箱中的申请书,gpa平均下来就稍微低一点,但也基本都在3.6以上,4.0的也不是没樱 换算一下的话,相当于高考总分750分的话,3.6的gpa就是675分,而3.8的gpa就是712.5分,4.0直接拉满。 这样算下来,基本都是妥妥的学霸。 徐川翻了翻邮箱中的申请单,然后拉了个表格,直接将gpa3.8分以下,且没有出色作品集的申请者直接排除掉了。 上辈子他在普林斯顿做了这么多年的教授,对于如何筛选学生早就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得心应手。 筛选这些申请者,就像是一家公司的hr招聘员工一样。 本科线就是分界线。 如果没有达到本科线,申请基本都会被扔到垃圾箱里面去。 不可否认,或许有极少数的人没有达到本科线却拥有着出色的工作经历,但这部分人终究只是极少极少数。 在海滩上淘金的效率远低于在金矿中淘金,且耗费的力气远高于收获。 所以设置一个标准线,对于hr来是最方便的。 在筛选学生这一块也同理,如果绩点不达标,直接淘汰是最好的选择。 而经过筛选后,再看申请者的作品集,就能将大致想要进行面试的学生挑选出来。 如果数量过多的话,再看看推荐信都有谁差不多就能决定了。 花费了一的时间,徐川从邮箱中筛选出来了十二张申请书,准备明后两对这些简历做一个线上面试。 反正现在的手机电脑做线上面试也很方便。 ..... 第一的面试对象都来自华国,十二份简历,徐川留了六张给国内,从占比来看,妥妥的优待。 不过反正也没人知道,暗箱cao作什么的,无所谓了。 第一个面试的学生叫做谷炳,从简历上来看,是闵行理工大学的博士生,目前二十五岁,看样子是直博的,不过gpa绩点并不是很高,3.8分。 当然,这个不高是相对于同一批的其他面试者来的,对于普通的学生来,3.8的gpa简直是座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