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174章 饮马泉一战沉沦,长安城新王当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4章 饮马泉一战沉沦,长安城新王当立 (第1/2页)

    作为太原起事的元老,刘文静并没有随李渊亲征,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刘文静老于政治,熟谙人心,又颇富智计,颇有纵横捭阖之才,因而,为了稳固大后方,他被李渊派往突厥,以期争得最有利的战略位置。

    他现在刚刚回归李渊的前线大军。

    刘文静出使突厥,除了正常外交之外,如何巧妙地在臣服突厥的条件下,又不失去李渊对局面的掌控力,就是一项玄而又玄的任务。

    毫无疑问,突厥人会在李渊军队之中,直接派驻骑兵,一是增强李渊的战斗力,二是可以就近和及时捞取更多的财富。

    因而,当时北方起事的各路反王,奉突厥为主,突厥人支持骑兵和马匹,以增强战斗力,是正常作法。

    但李渊临别时,曾经语重心长地亲自面授机宜说:“突厥多来,民无存理。数百之外,无所用之。所防之者,恐(刘)武周引为边患。又胡马放牧,不烦粟草。取其声势,以怀远人。公宜体之,不须多也。”

    显然,李渊对突厥从一开始,就颇有防范之心。

    一方面是必须借兵借马,以结成稳固的同盟,以防止刘武周乘虚而入,袭击自己的大后方。

    但另一方面,李渊是个有追求的政治家。

    他深怕引狼入室,当突厥坐大时,不好控制。

    因而,李渊想走一条,依靠突厥的军马壮大自己,但对于突厥的骑兵,却想借而不重用。

    自己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力量。

    李渊经营马邑时,和突厥的骑兵正面硬刚过,他深知突厥骑兵强悍的战斗力,人少易制,人多就可能失控。

    这种力量,确实是恐怖的,桑显和很快就尝到苦果。

    因为,刘文静从突厥回来时,带来了五百骑兵,还有二千匹战马。

    这显然是一大利好,这意味着和突厥结盟的正式形成,也意味着太原暂时是安全的,李渊可以全力进军关中。

    但相比这种战略优势,李渊立即享受到了实时的利益。

    屈突通贯彻了既定的战略,当李渊的军队开始试渡黄河时,他派出了骑兵的主将桑显和,这是屈突通手上最精锐的一支部队,总数有数千人,全部是训练有素,颇富战斗力的骑兵。

    以隋军的训练,人数和装备而言,对付李渊的渡河先头部队,虽然李渊早就吩咐渡河众将,防备屈突通的袭击,但双方的力量对比,似乎并不成比例,李渊处于明显的劣势。

    以常规而言,桑显和将功成一役,对付李渊渡河的先遣部队,绰绰有余,但意外的情况出现了。

    桑显和养精蓄锐,全力冲击,刘文静首当其冲,大河之畔,地平如洗,并没有天然的堡垒可供守备。

    加上河东城的隋军数千骑兵精锐,这似乎是一种无法抵御的力量。

    刘文静很快就抵挡不住了。

    他损失了几千人马,眼看渡河大军就将被击垮,刘文静祭出了杀手锏,他派出了突厥骑兵。

    当这支部队象鬼神一样地出现在桑显和军队的后面时,胜负已分。

    突厥骑兵展示出他们的强悍,或者更确切点说,他们的出现,明显代表了李渊已经得到了突厥的认可和支持,这种心理上的暗示和震撼力,一下子就击溃了桑显和。

    隋军在出其不意,加上乍见突厥骑兵的冲击下,战意崩溃。

    桑显和无力回天,他的整支部队被冲散,并且被李渊的骑兵穷追不舍,一直追击到饮马泉,桑显和的骑兵部队,已零落殆尽。

    他只身逃回河东城。

    经历了这次惨败,屈突通再没有本钱,也不敢再主动出击了。

    即使当李渊的大部队正式渡河之际,屈突通也只能龟缩于城内,向黄河滚滚流淌的方向,望而兴叹。

    关中完了,隋朝也将玩完了。

    河东城失去了战略纵深,只剩下了一个座孤城,但河东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充满了传奇的城市。

    即使是孤城,它也将孤独而顽强地坚守很久。

    这也是李唐开国之战中,极少有的坚韧顽强抵抗的城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