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 筹码 (第1/2页)
从传国玉玺的资料里,我猜测自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后,传国玺就已经失踪了,北宋哲宗年间发现的传国玺估计是假冒的,换句话说,即使是真的,也被元权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也将各国历代的印玺痕迹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用了,朱元璋必定连个传国玺的影子都没看到,看来,燕王朱棣拿传国玺去同建文帝交换他三个质子这个假想,似乎不成立。 但更多的资料里,却显示燕王朱棣数次深入漠北,征讨元朝余孽这段历史来看,他似乎没有停止过寻找传国玺,那么,他还是有拿传国玺去换他三个儿子的可能性。 别管真假,朱棣还是成功的换回了他三个儿子,但从更多的资料里,我还是觉得疑团重重。 建文帝作为博学多才的帝王,不会白痴到因一个不知真假的传国玺而放过可能动摇自己江山的祸根,这么做相当不明智或者说不值得,他已经是九五之尊了,况且,朝野民间也没有因建文帝没有传国玺而不承认他的皇帝正统,那么,建文帝为什么扬言要活叔父不要死朱棣呢? 我自始至终都不相信史学家所说的建文帝软弱、优柔寡断,这纯属放屁,从小在深宫长大,司空见惯了争权夺势、权术心谋,这种大环境成长起来的皇长孙,不可能太过于心慈手软! 削藩风云中,几个藩王死的死,软禁的软禁,从没见建文帝手软过,既然杀了一个皇叔也是杀,杀两个还是杀,为什么在战争中不杀了对朝廷威胁最大的燕王? 活着的燕王朱棣,对建文帝来说,到底有什么价值? 燕王朱棣,到底用什么筹码换回了他三个作为人质的儿子? 建文帝在后宫中****后,燕王执一烧焦的尸体痛哭,傻小子,你这是何苦?昭告天下建文帝已****,但却成立锦衣卫,遍布大明朝搜罗可能未死的建文帝,甚至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关于历史资料记载朱棣派胡濙和郑和分别在国内和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找了数十年这段历史史材来看,朱棣派胡濙在国内查找建文帝还情有可原,毕竟花费不大,但郑和七下西洋,却是极为劳民伤财的一件蠢事! 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古代中国人非常热衷于维护“正统”,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但按照正统的说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传给大儿子的,大儿子早死,所以才传给了大儿子的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没有朱棣什么事儿。朱棣夺位之后,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儒方孝孺拒绝为他服务,披麻戴孝在朝堂之上写下“燕贼篡位”,方孝孺被灭了“十族”。 这种维护正统的观念在古代异常强大,所以一天不能确定建文帝已经死了,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这样看来,让自己的心腹郑和兴师动众地去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并不算是铺张浪费,事关自己的宝座,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但是这个理由无法解释朱棣为什么让郑和前后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时朱棣已经死了),从永乐三年一直找到永乐十九年。第一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就已经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带的古里,并在那里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如果仓惶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还远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刘翔一般的速度飞奔了。寻找一个生死不明的废帝,根本用不着下西洋这么多次。 朱元璋开国之初,就曾派人奔赴日本国和东南亚各王国,宣布现在中土是明朝了,各位要积极前来朝贡,还把许多东南亚王国列为“不征之国”,那意思就是天朝不会派兵攻打你们,你们不用害怕,我天朝过去不称霸,现在虽然强大了,但还是不打算称霸,只是你们一定得来朝贡啊! 明朝建立的事情,经过朱元璋这么大肆宣传,早就被东南亚各国所知晓了,本来不需要再去宣传。不过朱棣篡位之后,为了打扮自己的“正统”形象,还是很有必要再次对外宣传宣传,让国际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换的明朝新皇帝。 如果郑和下西洋真的是为了扬我国威,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明朝似乎也太不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