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节 苏轼回汴京了 (第2/2页)
,更是蜀地官员心中的魁首。 那位在后面替苏轼拎包的年轻人,也在等着梁莘施大礼。 梁莘呢。 这一秒,脑速达到了极致。 分析利弊。 他不知道苏轼来自己府上是什么意思,但那小跟班的嘴脸,显然是当苏轼是梁府太爷了,即将开始秋闱,苏轼是礼部尚书最高呼声的人选。 还有…… 看来,有必要用些下作手段了,先压住苏轼。 想到这里,梁莘盯着苏轼:“有传闻说,把小妾用来换马,小妾不堪受辱,一头撞死在树上,就是老先生你干出来的恶心事吧。” 苏轼背后那年轻人立即指着梁莘训斥:“大胆,如此无礼。” “滚!” 梁莘一声暴喊,吓的那年轻人一下坐在了地上。 梁忠,飞奔着过来,叫人拖起那年轻人就扯到远处,然后才跑到梁莘近前:“主子,此人叫孙觌,太学生,曾对主君说过,他与主君是兄弟,亲兄弟。” 这话,梁莘听明白了。 又一个被苏轼送人的小妾生下的孩子,真假无所谓了。
梁莘活动了一下脖子:“他若再说一个字,就让他明白,闲杂之人别乱插嘴。” “是。”梁忠退离,几个棍手被他从远处招了过来。 苏轼,什么场面没见过。 很平静的回了一句:“难道,我有错吗?” 只这一句,苏轼也没再解释,他问心无愧,无需解释。 梁莘继续说道:“熙宁七年,契丹来使,威压。宋割地求和,半山公力阻。后熙宁八年,再谈,半山公再阻,此事一直延续到熙宁最后一年,宋最终割地十余里,半山公下野。公与其弟作了什么?” “割地五百里、割地八百里,这就是你们用文字记下的内容,污半山公之名于后世?” “脸呢?” 苏轼听完这话,用袖子挡住脸:“无颜以对。” 他倒是大大方方的承认了。 虽然不是他,是他的弟弟,但他躲不开这次指责。 确实有这事,苏辙将王安石熙宁五年之时讲的话掐头去尾,改头换面,然后各种编排,再加上邵伯温之徒等人添油加醋后,用在熙宁八年的事件上。 到此时,汴京人许多人都认为是王安石弃地数百里向辽国求和。 梁莘:“有我梁莘在一天,公之弟,只能老死于野,梦中有汴京吧。现在问一句,你这个迂腐狂妄的老人家,来我梁府有什么事?认你当爹是我爹,我没认你当爷爷。” 苏轼放低放袖,挡住半边脸,很认真的看着梁莘。 他不生气。 因为梁莘说的是实情,在他看来,这梁莘有他的风采,为人率直、生性放达。 梁莘又说道:“当然了,为了我爹,您老有什么需要,尽管提吧。” 苏轼开口了:“桃源阁一席,外加钱十万。” 梁莘愣了一下:“您还真敢开口,还真不客气。” 苏轼很平静的回答:“师成认为我父,并非认亲。让我回京,必有所求。帮不帮是我的事,他认为我父,只不要入我苏家族谱,苏家也无异议,师成给我的,我安心笑纳。” 一声笑骂从梁莘身后传来:“伪君子。” 章出现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