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天地立心_第一三七章 三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三七章 三道 (第2/2页)

,赶快回来,一起为「征虏副将军」举行哀(葬)礼。

    当然,此「敕书」实际也有要求徐达不要再「围」了,赶快攻下庆阳城之意。

    这点,徐达是明白朱元璋意思的,所以八月二十一日,围了近三个月的庆阳城,便顺利攻下来。

    而八月十三日,朱元璋在京师终于收到拖了好久,要求征虏大将军徐达「正式」上呈的《平元都捷表》。

    捷表里,徐达还客气地「特别」提说「…臣与『遇春』等,已于(洪武元年)八月初二日勒兵入其都城…」。其实当时,徐达对常遇春的不满,已溢于「言」「表」。

    所以,回去帮「征虏副将军」举行哀礼这事,徐达可就「装聋作哑」了,故意「四处」攻伐残余势力、收拢残军,表现很「忙」于军务的样势。

    也才会有八月二十七日,朱元璋遣金吾卫千户秦毅送来「第二道」敕书:「……未闻班师之期,朕日望之。敕至,可即日上道。」

    而徐达可「即日」上道?没有。

    大将军此时,可就真的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担当了。

    又拖了快半把月,一直拖到九月初十,才与御史大夫汤和,发平凉、还京师。

    九月初十这日,将被追封为「开平王」的常遇春,都已经「薨」逝二个多月了。

    ………

    征南方面作战结束,大功告成,朱元璋本来要「论功行赏」。因为,大将军徐达「正在」路上,还没回来,只能先搁着。

    徐达的确「正在」路上,这一路行来,走的可真是「悠哉悠哉」啊!

    若是论行文速度,自从朱元璋设立马驿(马站已改名为马驿)、水驿以来,公文往来便非常地「快捷」;譬如,八月二十一攻下庆阳,整理战果、上呈战报,朱元璋在京师收文览毕后,八月二十七便已又送出回文,要徐达赶快回京,前后才六天时间。

    而徐达九月十日师发平凉,二十一日仍在「路上」;当然,「大军」行进是比较慢的!

    但是「大军」可是被朱元璋「留在」陕西,要右副将军冯胜驻庆阳,节制各镇兵马。

    于是,朱元璋又遣人送出「第三道」,未登记在「公文簿」上的敕书,为什么说「未登记」呢?当然是正史、副史(明太祖实录)等史料上没写,所以说未登记。

    那倒底有无此「第三道」敕书呢?

    理论上是有的,实际上「应该」也是有的。

    因为先前,朱元璋要礼部草拟天子为大臣行「哀(葬)礼」的礼仪,礼部早就已拟好上呈,史书上有记载的,只等大将军徐达回来,便要举行哀礼。

    至于,徐达到底什么时候回到京师。

    洪武二年、十一月壬辰朔(初一),征虏大将军中书右丞相信国公徐达北征还,入见,上抚劳之。

    大将军徐达与偏将军汤和带着亲卫军,自九月初十出发至十一月初一,从平凉到南京,共用了五十二天的时间,这「路程」可真是遥远啊!

    而且,征虏大将军回来,竟没有如征南大军,「皇太子率百官迎劳于龙湾」的场面。

    所以说,为什么「实际上」是有「第三道」敕书。

    好吧!可能不叫「敕书」,比较可能是一封「密函」。

    因为朱元璋知道,徐达不会回来参加葬礼了,所以实在等不下去,便在十月十四日,率文武百官,举行了常遇春的「哀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