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八章 征取方略 (第1/1页)
这日 朱元璋与刘基于内室商议,朱元璋虽任命刘基为太史院使及御史中丞,不过在私下,还是习惯称呼「先生」,至少还未真正平定天下之前。 朱元璋道:「先生过去的十八策,确实吻合时势,前十六策目前也都已顺利执行。」 「而早先时,先生在青田提出的三大战略,巩固势力、统一反元,征取天下;现今先生认为,孤王该如何征取天下?」 刘基道:「禀主上,过去最难应付的对手,察罕帖木儿已死,虽然其子扩廓帖木儿也算深谋善战,然过于年轻,不孚众望,难以让老臣、老将们信服,才会有现今北方的对峙情势。」 朱元璋也道:「先前归附的张昶(原本大元朝的户部尚书),也言及大元朝廷的诏命前后不一,在朝官吏频频更替,朝令夕改,以致在外将领,便割地不奉诏,各自为政,才会导致两大阵营的敌对。」 刘基道:「如今北方两大阵营,太原的扩廓,与关中的李思齐,虽视朝廷诏命如无物;不过据属下了解,两阵营虽呈对峙状态,但仍忠于大元朝,仅是不满当今元帝的执政作为,但又不能作出违逆不道之举。」 朱元璋道:「嗯!先生说得对,先前派人送信交好扩廓,还有回复;这两年来,孤屡次送信,皆不予回应,想必其心仍在大元。」 刘基道:「属下观察现今情势,大元朝的直隶州驻军有限,京城空虚,而两大阵营却互相牵制,正是北伐良机。主上可令大将军率军北上,沿运河由淮东先进取山东。」 又道:「不过属下建议,暂且先不要直取大都,先转向西边取下汴梁,攻占潼关,扼住两阵营前往援救大元京城之路。」 「而两阵营双方互有疑虑,谁也不想出兵,打通赴京之路;此时,我大军再直捣黄龙,便可顺利攻下元大都。」 朱元璋也回说:「先生说的是,虽然大元京城空虚,但若直捣黄龙,两阵营反而可能暂时放下敌对,转略我大军后方,实为不利之策。」 刘基道:「据说察罕帖木儿之父,汝阳王阿鲁温,原封地汴梁,不知有无改封,人已老迈无力作战,大军压境必降无疑,应该是最后劝降扩廓帖木儿的机会。」 接着道:「至于南征方面,方国珍首尾两端、颇识时务,其军不善陆战,我大军前往攻伐,预料将先遁海而去;只要再派遣水师包围,无路可逃后,必输诚纳款投降。」 「至于占据福建行省的闽虎陈友定,有勇无谋,虽然跋扈于地方,却忠于大元,且骁勇善战,比较是一场硬战;而福建多港埠,也需要水师,待方国珍归降后,其势孤力寡,只要将他诱出根据地福州,分散其力,难以抵挡我大军攻伐。」 朱元璋道:「看来南方比较麻烦的是陈友定,不过,应付的计策较为简单,其势既寡,待先收服方国珍后,不难对付。」 「嗯!改日便先派遣汤和,征讨方国珍。」 ……… 与刘基密商后,方国珍的征讨比较容易,便先命汤和整军出发。 接下来当然就是考试,所谓召集诸将,商议北伐事宜。 朱元璋道:「自元失其政,君昏臣悖,兵戈四兴,民毁涂炭,孤虽已平陈友谅,灭张士诚,闽广之地将以次而定。不过中原扰攘,人民离散。如今,山东未定,河南尚有扩廓,关陇则有李思齐、张思道,势不两立。大元将亡,其机在此!」 接着问道:「现今,孤欲派诸位北伐,你们有什么计策?」 鄂国公常遇春回道:「如今南方大致底定,兵力充足,当然是直捣元大都,以我军百战之师,对付大元的久逸之卒,必可战胜!」 续道:「大元朝京城既克,再以此破竹之势,乘胜追击,其余很快便能顺势弭平!」
果然是先锋将,从古至今,诶!是从以前到现在,都是采直捣黄龙之策,不愧是先锋猛将常遇春。 朱元璋笑了笑,道:「大元建都百年,必然城坚池深,易守难攻。就如卿言,直接深入敌区,若是无法立即攻破,我大军将围困于坚城之下,而大都遥远,馈饷不继,此时勤王援兵四集而来,城坚池深、进战不得力,退兵又无所据,卿将如何?」 「孤认为,应该先取下山东后,便转向河南,懈怠京师防务;先攻下潼关据守,便可扼住关槛,阻断元大都的各路援军。此时天下形势,尽在我方掌握之中!然后大军再进兵元大都,其势孤援绝,不战可克!」 接着说:「再来才如卿言,以此破竹之势,乘胜追击,鼓行而西,可席卷而下!」 常遇春心里颇是不满,主上和我的计策也只差一步骤,先转攻潼关而已。 况且,以我常十万的能耐,破敌攻城,取下大都哪需要多少日子,不用等到援军四集,便可取下大元朝京城。 不过,先前攻伐东吴时,就被主上给钉了一回;这次可只能放在心中,当成「不能说出来的秘密」,所以当然要跟着大家一起大声回答。 诸将皆曰:「善!」 ……… 果然,第一个战果,便是方国珍这边。 朱元璋的吴国大军,真正是势如破竹,方国珍所属台州、温州、庆元三路,见大军「压境」,便皆陆续投降,方国珍逃遁海上,又被廖永忠率水师追击,没路跑了,只好请人写了一篇情文并茂的降书,「献土乞降」。 都逃到海上了,其實也沒「土」可獻,不過總要假裝一下,就算投降了,也「待遇」也比較好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