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咱大清的水师和江防 (第2/2页)
功虽然可以从东南和日本,购买各式武器。 他自己在金厦等地也有大批工坊,具备强大军工能力。 甚至国姓爷鼎盛时期,他老人家在安南等东南亚国家,都开设了自己的造船厂。 仗着自己的强大水师,横行无忌。 就连荷兰人、西班牙人、咱带英,在东南亚都得看郑家的脸色。 可马骡这种东西,无论是东南亚和日本都不盛产。 虽然从这些地方也能购买一些马匹。 可日本的那种马,要是拉出去和咱大清玩骑兵战。 说句不好听的,这纯粹就是在送。 通过贸易不能购买大批战马,而郑成功的根据地,又长期局限于金厦两岛。 这芝麻大的地盘,连个合适的马场都搞不起来。 像孙国主那样,在云南和贵州,大规模的培养滇马和水西马也是无稽之谈。 所以郑军的骑兵短板完全无法弥补。 在野战中缺乏骑兵这种兵种,就像是在现代战争中缺少装甲部队一样。 除非在特殊的地区,利用地形,否则郑军必然会吃大亏。 这也是郑军的野战能力整体低下的原因之一。 “太后圣明,骑兵乃大军利器,郑军人数虽多,可若是有足够的满蒙铁骑驻守,江宁必能无忧!” “足够的满蒙铁骑?”孝庄叹了一口气。 “若是有足够的满蒙八旗,我大清何至于如此啊!” “你们都说说,若是郑成功真的带着他的主力,攻打江宁了,我大清该怎么办?” “回太后,奴才们已经议出了几条计策。”鳌拜再次开口。 “哦?说说吧。” “太后,郑军兵马众多,又有张煌言等舟山之贼相助,而江南又是天下财富的根本之地,所以我大清绝对不能马虎,一定要用尽一切办法,保住江宁,保住江南!” 鳌拜正色道:“奴才们建议,我大清首先就是要整顿江防。”
“从金厦过舟山而入长江,需要经过崇明、江阴、镇江、瓜州等沿海重镇,方能抵达江宁。” “若是这些地方的江防,能够暂时抵挡住海寇,那么江宁暂时可无忧。” “只要江宁不失,在江南我大清的大势就可在手,江南地区的首鼠两端之辈,心怀鬼胎之徒,必定不敢轻易从贼!” 嗯――!”孝庄微微点头。 自从剃发令下达后,江南地区的老百姓和士绅被图了一遍。 从那时起到现在的十几年时间,虽然时不时的有百姓和士绅揭竿而起。 可扬州、嘉定、江阴这些地方的屠城可不是白屠的。 士绅和百姓虽然不愿意剃发,可在屠刀之下,不怕死的基本上都图完了。 剩下的,要是郑军打下南京,那自然是没得说。 要是郑军在长江口就被挡住了。 需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清理江防,迟迟打不下南京。 为了防止清廷重新得势,百姓和士绅就只能忍着了。 历史上,郑军兵围南京之时,整个江南蠢蠢欲动。 张煌言带着几千兵马溯江而上,不费吹灰之力。 南京上游的太平、宁国、徽州等四府二十四县就传檄而定。 只可惜郑成功兵败之后,直接把张煌言给卖了。 而这些为明军开城的士绅和百姓,事后是什么下场,自然不言而喻。 由于在清军屠刀下的惨痛教训,被多次教育的江南士绅和百姓, 后面在咱大清的统治下,就基本上就没什么大规模的反抗了。 因为那些不精,不jianian的人,早就已经被杀光了。 “鳌拜,你说得再理,从崇明到南京足有数百里之遥,要是整顿好江防,郑军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打下去,等他们打到了南京,不仅旷日持久,而且早就已经成疲惫之师了。” 孝庄沉吟道:“只是,我大清一向不擅长水战,江南等地的江防又一向不好,只怕短时间难以整顿多少啊!” 此言一出,鳌拜等人微微尴尬。 咱大清的水师和江防,那可是举世皆知! 想当初,张名振和张煌言,带着鲁监国政权的残部。 从金厦北上,途径舟山,直入长江。 前后历时将近一年,明军的兵马金鼓齐鸣,礼炮喧天,在长江内如入无人之境! 张名振和张煌言的水师不仅在长江内,短暂的截断了清廷漕运,焚毁缴获了大批粮船、盐船。 而且还一度抵达南京城下,发炮轰击。 咱大清好歹现在也是一个泱泱大国。 结果被人家三入长江,闹了这么一出。 张名振和张煌言部的水师,甚至直接就在崇明岛住了下来,一边耕种,一边在咱大清的眼皮子底下,深入咱大清的命根子。 被一股残兵败将,骑在脖子上拉屎,咱大清自然是怒发冲冠的。 所以这些年,清廷在江阴、崇明、镇江、瓜州等地遍设炮台。 试图用大炮封锁长江水面。 又使了力气训练了江南水师。 只是去年,清廷专门派人去视察了一下自己着力强化过的江防和水师。 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沿江的各处大炮,破旧不堪,里面的大炮寥寥。 甚至有些炮台连一门炮都没有! 那些有大炮的炮台,驻防的兵马稀少。 令人试炮之,轰然而裂! 又查水师,战船无几,水兵皆有菜色。 让这些水兵cao练,晕船的大有人在。 就这水师和江防,鳌拜等人就是再有自信,也不至于觉得能挡住郑成功的十几万兵马! 其实水师和江防这副鬼样子,咱大清自己也有责任。 由于多了洪承畴的十万精锐绿营。 咱大清的财政吃紧,所有拨给江南地区水师和江防的经费就没有多少。 既然经费不够,咱大清的官老爷们又需要分一分。 所以江防和水师就只能搞一个牌面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