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李斯入秦(求订阅)  (第1/2页)
    第162章李斯入秦    战争要考虑年纪,要考虑身体状态。    身体条件差的,要选择适当的放弃,不要勉强。    很多老年人不适合上战场。    到了六十岁的老人,往往就不上战场了。    在如今的时代,平均寿命在三十多岁的时代,很多君王在四十多岁,五十多岁去世的时代,廉颇这样八十岁老人,还在战场上拼杀,还能吃一斗米,还能披挂冲杀,简直是奇迹。    至少很多君王,羡慕廉颇的长寿。    羡慕他活到八十一岁,还是身躯健康。    何必让八十一岁老人上战场。    赵偃叹息着,离去了。    并未将廉颇召回来,却是赐予廉颇的儿子廉符为信平君,享受其父亲的食邑。    在大梁苦等着,却无法等待赵王的诏书。    廉颇叹息一声,到了楚国。    楚国热情的接待他,春申君黄歇招揽之下,负责训练楚军,可廉颇却心中郁郁,叹息道:“楚军,终究不是赵军,我想要指挥赵军!”    ……    赵国无将可用。    很快,召唤来李牧。    李牧上前道:“拜见大王!”    赵偃道:“代郡之将大败,不如将军多矣,求将军指点?”    李牧道:“下只剩下七国,七国皆是强大,没有一个国家好打的。旷日持久的大战,也只是拔下一城,两城而已。唯有北方的匈奴,娄烦等,多数为部落之民,散乱无序,可掠夺其牛羊财货,弥补赵国的不足;可掠夺其丁口,弥补赵国之不足。”    “昔日,赵武灵王就是看到南下魏国之难,进攻齐国之困,进攻秦国之不足,选择进攻北方的娄烦,还有弱的中山国,靠着击灭这些国,获得广阔的领土,富饶的人口,赵国因而变得强大!”    “下之强兵,赵之黑衣,不逊于秦国之锐士。”    “然而长平之战,赵国抽取各郡之精锐之兵,与秦国大战。代郡之兵也是驰援长平,折损巨大。等到匈奴崛起的时刻,代郡因男丁稀少,兵力不足,只能选择设立烽火防备,等到匈奴来袭,那就撤离到城堡当中,坚守为主,尽量不与匈奴对抗交锋……不是不想打,而是不能打。为将之道,最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击败敌人,而是保证自己不被敌人击败!”    赵偃听着,点头道:“将军,言之有理!”    李牧道:“故而,臣主张防御为主,这样有两大好处,一方面可保存赵人实力,恢复代郡的元气;一方面可麻痹匈奴,让匈奴人轻视我。只要敌人轻视我,必然会留下破绽,就是击败匈奴的时刻。”    “匈奴游牧为主,好似狼群,用着骨质箭头,武器较为落后,若是与我赵军交战,匈奴必败。可匈奴却是骑兵为主,善于奔袭,时而聚集,时而分散。想要覆灭匈奴,唯有出其不意。一旦匈奴有了防备,即便击溃匈奴大部,也会让匈奴大部逃离,我军不败而败!”    对着这位赵王,李牧滔滔不绝,着对于匈奴的战略战术。    战略上,防御反击为主;    战术上,围歼战为主。    若是打成击溃战,赵军会不败而败。    赵偃听着,脸色变了又变。    曾经为公子偃的时刻,与田单论兵,与乐毅论兵,与廉颇论兵,可能军事指挥上略有不足,可基本的军事见识却是有的。    这位李牧很有军事才能,可能在某些方面还稚嫩,可整体上却是可圈可点。    至于击败匈奴,却是没有什么可质疑的。    七国属于国家时代,兵器锋利,军备强大,可四周的匈奴,娄烦,胡林等却是部落时代,分散弱。哪怕是弱的燕国,也是击败胡人,拓展辽东之地千里。这个时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好似各国将领的经验包了。    不一流名将了,就是二三流名将也能击败。    区别只是斩获多少,自身损耗多少而已。    赵偃问道:“李将军,可有破秦国之法?”    李牧沉默道:“秦国强大,赵国弱,臣也无破秦军之法。”    赵偃点头,对于李牧的回答很是满意。    接着,又是询问一些事情。    李牧回答着。    不久之后,李牧官复原职,再度担任代郡太守。    李牧离去,赵偃浮躁的心也是随之平静下来。    做事情要静气,不能浮躁。    稳扎稳打,才是上上策。    若是妄想投机取巧,妄想一步登,短时间问题不大,可长久之下必然有祸患。    ……    咸阳城,似乎一切在平静。    秦王政在忙碌,处理着政务;吕不韦在忙碌,在招纳着人才,为秦国强大而忙碌;其他的臣子也在忙碌,为其他的事情在努力。    在前一段时间,赵政召见李冰,询问其修建都江堰的过程。    李冰在回答。    只是谈及郑国渠的时刻,李冰也是沉默了。    这样的工程量在巨大,几乎超越他的想象。    他也无力完成。    赵政叹息着,也确定要加大培养水工人才,储备特殊人才势在必校    在咸阳的一个院落当中,赵佾穿着白衣,前方摆着灵位,正在祭祀的父亲。    就在不久前,他得到消息。    父亲赵丹去世了,弟弟赵偃成为赵王。    赵佾道:“父亲呀,孩儿不孝,无法返回赵国!”    门客道:“秦国一直在拱火赵国,唯恐赵国安定。先前的时刻,扣押太子,让太子无法归国;如今赵偃成为赵王,必然会放太子归国。到了那时,主上为前太子,当今赵王为嫡次子,彼此争斗,正好让秦国称心如意!”    “若是赵王偃杀了主上,正好留下恶名;若是主上起兵叛乱,又是让秦人看笑话。”    赵佾叹息道:“赵国弱,奈何奈何!!”    门客道:“若是我所料不差,不久之后,公子将归国而去!”    赵佾道:“我倒是不想回赵国,还是留在秦国好!对了秦国忙着修建水渠,暂时顾忌不上我了,渭北的这个水渠规模有些大……颇为损耗秦国的人力和物力……”    门客道:“郑国,是韩国人!”    赵佾道:“哈哈,有些事情,我们不要问,也不要去想了!多想也是无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