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一手大棒一手红枣 (第3/3页)
> 但在如今,却绝不可能骗过这位虽年仅二十,却也已经靠自己独自坐稳皇位的青年。
而在刚才那人善意的‘提醒’之后,事情似乎就变得有趣了起来。 披着老农的皮,以老农的立场,裹挟老农来一起抨击刘胜厚此薄彼,厚待本就生活优握的官员,薄待本就生活疾苦的老农······ 不得不说,这个方案除了有点让人心惊rou跳之外,可行性还是非常高的。 母庸置疑的是:这个说法和立场,肯定能得到老农的高度赞同; 而有人领头,也大概率能让老农跟着出现在未央宫外,向宫墙内稍微宣泄一下自己的不满。 至于作为‘领头人’的在座各位,大可事了拂尘去,深藏功与名······ 和历史上每一个时期的文人士大夫阶级一样:这一次,文人也还是活在了自己的梦里。 但正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又或是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 当这些文人义愤填膺的走上街头,试图用“陛下要给狗官们加俸禄”的言辞扇动民众时,他们才疑惑的发现:年仅二十岁出头的当今天子胜,居然已经在民众心中,有了如此崇高的威望。 “陛下要给官员加俸,又没说要给俺们农户加税?” “农税还是太宗皇帝定下的三十取一,口赋更是从太宗皇帝年间的三人一算,降到了如今的六人一算。” “至于陛下要自己出钱给官员加俸禄,干俺们农户何事?” ——这都还算对刘胜态度比较冷澹的; 在扇动民众的过程中,文人们甚至听到了这样的话。 “陛下很不错啦~” “才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已经让匈奴人抱头鼠窜,不敢再轻易叩边南下!” “这可是太宗皇帝、孝景皇帝都没做到过的事。” “——凑合过吧嗨~” “陛下临朝,俺们老农的日子,没比太宗皇帝、孝景皇帝年间差。” “日子过得下去,还管官员加俸的闲事做甚?” 文人们感到不解。 为什么? 为什么这些愚昧的民众,对自己的扇动毫无反应? 为什么狗官们的“奢靡生活”,没有引起这些农户的厌恶,反而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他们并不知道在华夏,有一句恒古不变的老话,叫民不与官斗。 除非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实在到了“举义则死,无为亦死,死国可乎?”的地步,否则,华夏最底层的民众,就永远会有一个选项,叫‘凑合过吧’······ 文人们扇动百姓失败,又实在不敢在没有老农充当炮灰的前提下去宫外逼宫,这件原本可能引发政治动荡的动乱,便也就这样胎死腹中。 没能如愿以偿的文人们,只能带着满腔疑惑各回各家,然后开始请教一切自己可以请教的人。 但他们很难得到答桉。 因为能看的透这件事的人,他们的身份地位够不上; 他们能联络到的人,则大都是和他们一样不讳世事,没有经过官场磨练,仍带着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愣头青。 而在不久之后,长安发生的另外一件事,则是让舆论彻底平息了下来。 ——在确定给官员增加俸禄,改变俸禄发放方式和组成,并新加养廉金的当天,廷尉出手了。 短短不过三天的功夫,便有不知多少辆羁押罪犯的囚车,从关中各地涌入长安。 那速度快的,就好像这些囚车早就等在了长安城外,只等一声令下,就开始驶入长安似的。 而且这些囚车在驶入长安之后,完全没有往廷尉属衙走的意思,而是直接穿过了长安城,自城南出了城门,便进了城外南军所驻扎的南营。 为什么? 囚车为什么要进军营? 而且为什么是南营? 为什么是南军驻扎的南营,而非北军驻扎的背影? 这些问题的答桉,在这一天揭晓。 ——天子胜新元二年,夏五月初一,关中郡县地方官员一千四百九十七人,于霸水西岸枭首示众! 史官记:是日,霸水为之一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