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川_第二十五章 满载而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 满载而归 (第1/2页)

    一路艰难行进,到达这片小小的开阔地的时候,已经上午11点了。大家早上出来的早,肚子已经开始咕咕叫了,于是决定干脆就地把午饭吃了。围在石碑边上,铺开一张塑料布,三人从背包中拿出刘大妈给准备的糍粑、香肠和鸡蛋。连着吃了两天西南的风味,杨杰森已经超过了对麻辣的忍受极限,只能自己拣了点还能吃的,又从自己包里找出块士力架能量棒嚼了起来。

    张继阳手里捏着块糍粑,指着周围感慨地说,从字迹斑驳的石碑年代推算,这一片地方应当是四百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三大征”中播州之战的一部分遗迹。遥想当年,万历皇帝朱翊钧为了平定西南一带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动用四川、贵州、湖广八省之力,发兵二十几万,打了四五年仗。这块略显平坦的山坡,估计也是当年的一个分支战场,就是不知道这是当地土司叛军驻扎的寨子,还是官军设在前线的行营。很可能就是因为两边打完仗,老百姓被连累逃难,原来的村落已经彻底消失在几百年的时光之中,这片山区也成了人迹罕至的地方。

    杨杰森听了,点头微笑道:“战争总是给平民带来灾难。但留下来这条道路,今天给我们提供了方便。这也算是战争遗产发挥了作用吧!”

    老六听了,立刻瞪大眼睛说:“那咱们附近看看,能不能捡到点什么文物?头盔、宝剑、弓箭,随便来一样,回去可NB大了!那才是你刚才说的那什么……战争遗产啊!”

    张继阳摇头对他说:“我估计你就别指望了。南方气候又潮又热,你看这里的风化程度,石碑都成这样了,如果是铁器,四百年过来,早就氧化水解变成铁锈泥土了,就是真留下点什么,就是放你眼前,你也根本认不出来。”

    聊天中,一顿简单的午饭已经解决。他们把地上的食物包装和塑料布仔细打扫收起,捆紧装进背包,整理好工具出发,继续沿着小道向山里进发。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走了一段之后就发现,这条蜿蜒入山的石阶路,虽然经历了四百年的风雨,竟然还大部分保存的相当完好。石板都是就地取材,也就是附近地层中的岩板,恰恰比石灰岩要抗风化。石板经过古代的石匠稍作修整,粗糙地拼在一起。虽然现在石板间隙中已长满了杂草,远处看不出来,但走到近处就非常容易辨认,不会迷失。有些路段的石板被水冲得有些歪斜,还有几条沟坎处已被完全冲断,但越过沟坎又很快能找到接续的路面。这样,他们行进的速度比刚进山的时候已是快了很多。

    路边,常常看到不知名的野果树。成熟的野果自然地掉在地上无人采摘。草丛中、石板上不时还见到一条蛇蜕,看来山里确实有不少蛇,只是当下季节已潜藏到地下冬眠了。显然,这处深山已不知多久无人涉足。

    张继阳每走一段,就利用地形图的等高线形状大致判断一下位置,发现他们行进的方位正是奔向预期目标,心中的期待也就愈发高涨起来。走了一个多小时,沿小道越过又一道山梁,路开始盘旋直下,最终消失在一处深沟底部。

    就见沟底基本平坦,大约十几米宽,中间是条四五米宽的清澈小溪。水流穿过一片犬牙交错的巨石间隙,翻腾着浪花发出淙淙的声音,沿着水边生长着一簇簇枯黄的芦苇。石板小道到了这里,竟是戛然而止,再也见不到延续部分。

    张继阳左右张望了一番后,对大家说:“我估计,这条沟里经常发洪水,沟底这段路已经完全被破坏了,石板也都已经冲走。根据我在地图上追踪的定位,咱们现在站的位置就在接触界线附近。小溪冲出来的露头比较多,沿着小河两边走一走,一定能有发现。”

    于是三人先沿着岸边试探着向下游走了一段。因为已完全没有路,溪边的野草又非常深,他们大多时候都是在溪流中的巨石之间攀爬跳跃。边前行边观察,发现这些巨石岩性非常杂,主要是他们熟悉的地层中的几种沉积岩,应是从两边山上或是上游滚下来的,间或还有几块滚圆的浅红色花岗岩,明显有斑状结构,估计是附近还有个地质图上未标出的小花岗岩体或者岩脉。

    走了不到五十米,就发现下面是一个五米高的陡坎,无法通过了,于是三人又折返向上游走去。

    向上游再走了一百多米,小溪转了个弯,就听到水声突然大了起来,只见眼前出现了一个大约十米高的瀑布,四五米宽的水流从平整的断崖上轰然而下,跌落在下面天然形成的池塘中。池水极为清澈,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显得极为深邃。水流不断从缺口溢出,跳跃翻滚着奔向下游。池边地势略微平坦,视野也开阔了许多,瀑布的两翼则是光秃的山崖断面,没什么植被,只有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