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七十一章 大兴土木 (第1/2页)
第672章大兴土木 内阁。 朱承训拿出户部整理统计的财政岁入报表:“最近五年,国库岁入每年都在平稳增涨,直至去年,全国财政岁入已经超过八千万两。这还是去掉了川西南等省份,地方行政截留后的财政。再加之前几年,吉大港正式并入孟加拉总督府,缓解了国内的棉花产量不足。江南沿海不少港口城镇,这几年都在陆续开办棉纺工厂。” 王远说道:“民间棉纺工厂的开办,于国还是有益的。近五年下来增涨的财政岁入,一大半都是来自于工商业和海关的税收。这若是换作从前,怕是我等想都不敢想的!” 邬思道也说:“陛下深谙藏富于民,只有百姓有钱了,国家才能安定,才能强盛。” “此言在理。”陈济点头,说道:“棉纺工厂在民间开办,百姓总能获得好处。福建作为我大明新朝龙兴之地,如今已有许多妇人,开始抛头露面,前往商人开办的工厂做工。在工厂做工,能赚到的银钱,不比在田间务农来的少。而且,这也是妇人能做的工作,又有皇后亲注的《女诫》为依据,便是天下人也说不出什么来。唯有百姓愈发富庶,这银圆才能推行的下去。” 银圆的发行在沿海已经有几年了,在初期配合银号加息,又有银圆、银锭兑换比率的政策扶持,沿海地区的银圆推行还算比较顺利。 陈济原本只是将银圆,当做皇帝备战漠北,所采取的权宜之计,一如老朱当初发行的大明宝钞,只出不进。 只不过银圆到底用了银子,所以肯定不会像大明宝钞,就是废纸一张。 可随着银圆在沿海城市逐渐流通,短时间内迅速增加了民间市场的交易额,也进一步刺激了沿海城市的民间消费。 这让陈济放开了思路,银圆代替银锭,似乎还真算不上是什么坏事。 毕竟,银圆本身说白了,只是改变了形状的银子,也就是说它还是钱,不是大明宝钞那种废纸。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后世的纸币其实本质上,都是没用的废纸,或者说是货币,它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钱。 真正意义上的钱,永远只能是国库储备的黄金,也就是为货币提供依据的“金本位”。 朱承训说道:“推行银圆的同时,还得想办法花钱。眼下漠北、北海皆已收复,北方没有什么大仗可打了。接下来便是继续吸纳民间多余的白银,在川西南、康藏雪域、八百军州府、黑龙江这些地方,多多修造驿站官道,将山区河谷全部串联起来。这对今后朝廷用兵打仗,以及开拓边境军镇,都是有好处的。” 林景裕说道:“还可以多多兴修水利灌溉设施,如此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百姓越富裕,对国家财政也有好处。” 众人都各自点头,集思广益如何更好的让朝廷花钱。 现在已不再是前几年,内阁认为皇帝不惜吸纳民间白银,也要去征讨漠北,虽然利在千秋,却也还是逃不开穷兵黩武的意思。 可现如今,一战打完,打空了数百万两银子,前后动用几十万军民,反而国内并未受到剧烈影响。 民间粮价的上涨幅度,甚至还略有降低。 而且,北地的财政经济,居然也得到了一定发展,许多商人都被吸引到了北疆,开辟商路贸易。 内阁大臣们先是发懵,随后渐渐理解了皇帝的手段。 原来银子还能这么用,不仅把钱花出去打了胜仗,扩大了疆土,还缓解了粮价上涨的问题,并且进一步开发了北疆的民生经济。 现在花银子在全国搞基建,便是内阁在效仿皇帝。 而且,他们做的也要比之前的漠北战争更为精细,虽然也是花钱如流水,但每一分都不是在乱花。 皇帝一开始废除徭役那几年,还时不时有地方官上奏,言称徭役虽看似苛待百姓,但许多徭役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可轻易荒废。 到了今朝,早就没有官员上奏了,有也会被内阁票拟:不切实际,可行批驳。 徭役那是为了让朝廷省钱,本质上还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