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我吃定了!_第三百八十七章 完善建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八十七章 完善建制 (第2/2页)

没用。

    詹事府就是专门给太子做老师的,现在太子还是个小娃娃,设这个官衙干嘛?

    吃干饭?

    而且朱怡炅也不打算就这么将太子囚禁在深宫里,然后搞一个养殖化教育管理。他是开国皇帝,太子有自己看着,应该是能成材,但往后怎么办?

    设立詹事府,然后去培养一代代何不食rou糜的司马衷吗?

    翰林院更不用多说,它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从明中期开始就已经彻底变质,完全沦为新科进士们养望的工具。

    朱怡炅要的是能踏实干活,为百姓做事的官员。而不是去翰林院中吃干饭,这干饭甚至还吃不饱。

    阁臣们接过圣旨,匆忙回去筹备。

    接下来,怕是内阁会很忙,皇帝可是要他们一次性组建三个部院。唯一轻松点,就是给钦天监改名了,让工部着手换个新牌匾就是。

    时间匆匆,大明忙着把中枢部院往紫禁城中搬迁,顺带进一步完善朝廷建制的时候,进京赶考的各省举人们也陆续抵京了。

    今年八月可是大明新朝恢复三年一科的首次会试。

    严格来说,此次会试才算是大明新朝的首次科考,因为此前办的那两次,都是承认伪清功名的,不少进士是直接带着举人功名来考的。

    而现在这些进京赶考的,可都是正儿八经一路从白身考过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新朝的科考顺序与前明、伪清是反过来的,即春贡、秋试,而非春试、秋贡。

    其中原因很简单,就是赶时间,因为所有士子功名都被废除,而去年大半年又都在打仗,压根没法八月开科,所幸将错就错。

    不过无妨,这等细枝末节对天下士子而言不算什么,大家眼里只有朝廷重新开科取士。

    刘统勋是独自进京的,提前了一个月。他有邀请过高凤翰,但人家不像刘统勋有着两代大官的祖父,所以婉拒了。

    刘统勋抵京以后,先是逛了一圈南京各大卖书场所,还有第一手的的大明朝报、月报。

    “好书!好书啊!此书虽名字稀松寻常,但却实属一等一的好书,写下此书之人,必将名留青史。”刘统勋手持《身见录》,就这么在书店中边看边惊叹。

    樊守义写的《身见录》早已被宣传部拿去刊印,现在正在南京城中流行。

    不光是因为这本书内容精妙,记载了不少欧洲事,而且还在于这是皇帝下旨刊印,那些文人士子自然想着此书能有何等奥秘。

    结果看过之后,有些士子破口大骂,觉得樊守义在胡说八道,涨胡夷之气,灭大明威风,但更多士子却是沉迷其中。

    该说不是沉迷,而是惊叹,惊叹世界的广阔,大明中国之外,居然还有那么多土地国家,这些国家甚至还在往海外疯狂吞噬世界的财富和土地。

    这些种种,瞬间便打开了这些士子年轻人的思维眼界。

    刘统勋说的没错,不论这个时空还是另一时空,樊守义都成功靠一本自传书留名青史了。

    “这位公子,您一直在小店门口看书,这着实有些……”书店掌柜见刘统勋看书看入迷,忍不住开口打断,不过说话还是很客气。

    毕竟刘统勋只看穿着,便非富即贵。

    刘统勋回过神,随即问道:“不好意思,掌柜的,这书卖多少银子?”

    掌柜回答:“公子客气,这《身见录》乃新书,小店也是从官府那边进的货,这售价上暂定为二两银子一部。”

    二两银子,还好,不算太贵,《国语》一部就要一两银子了。

    这本《身见录》仅字数便比《国语》多的多,而且写的都是欧陆之事,写的很详细,连宗教之事都有涉及。

    刘统勋并不缺银子,痛快付钱,又顺带买下了今年最新的大明朝报、月报。

    最近几月大事都有,先是皇帝为海外屠杀汉人而出兵征讨大佛郎机人,并攻夺吕宋,设立吕宋总督进行治理。随后又因江西案牵连甚广,竟直接借题发挥拆分大户,过三百亩田就要分家析产,引得士子一片哀怨,似乎抓了好些人。

    回到客栈的刘统勋迅速看完,沉默良久方才叹道:“陛下不愧开国雄主……如此雄主在上,正当我辈读书人入朝辅佐,再开大明盛世乎!”

    刘统勋说着,心中对此次进京赶考已有了计较。

    《国语》不是普通话的国语啊!是春秋时期的史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