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君以国士待我 (第3/3页)
着众人,笑道:“我老了,不服老,不行了。喝点酒,上了头。诸位,我们共饮此樽,我就要先走了。”
平原君等重臣都看出了赵太后是强撑着病体,出席这场酒宴。众人也心照不宣,举起酒樽,与赵太后共饮之。赵太后饮之,起身便走。 群臣拱手相送,齐声道:“送太后。” 此次酒宴,由于是先王丧期,没有歌舞丝竹管弦之乐。赵王丹见继位,便能联齐退秦破燕,立下赫赫战功,心情大悦,与众人痛饮同醉。赵王丹酒醒,已经是第二日。 赵王丹召平阳君入宫,问道:“平阳君,安平君如何。” 平阳君答道:“是个贤能之人。” 赵王丹又问道:“与你比之,如何。” 平阳君苦笑道:“臣如萤火之光,安平君就是日月同辉。” 赵王丹见一向自诩才华横溢的平阳君,竟然恭维安平君,着实意外,顺着他的话问道:“平阳君,你说说,安平君是如何日月同辉。” 当下,平阳君将安平君的事迹及攻伐北疆之事,简明扼要地说了一遍。赵王丹感慨道:“寡人继位,能够退齐破燕,皆是安平君之故。安平君是个人才,寡人想留下他,你觉得怎么样。” 平阳君也正有此意,附和道:“太好了。” “安平君助赵破燕,就会回到齐国临淄。”赵王丹想到此处,眉宇紧蹙道:“平阳君,如何才能留住安平君,为寡人效力。” 平阳君此等大事,王上没有询问平原君等人,足以证明对自己的信任和倚重。但,想要留下安平君,着实困难。平阳君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王上,可知如何才能留得住一个人。” 赵王丹叹道:“寡人若知,也不会在此发愁。” 平阳君思忖少许,方道:“安平君,这类人,给他权利、地位和财宝等方式,是留不住他的。” 赵王丹问道:“寡人只能给这些,还能给什么。这些都不管用,寡人应该怎么做,才能留住他。” 平阳君见王上的性子太急,含笑问道:“王上,可知公孙衍乎?” “一怒诸侯惧,一安天下歇。祖父那个年代,纵横风云,视天下诸侯为棋子的男人,寡人岂能不知。”赵王丹见话题不着边际,停了下来,问道:“公孙衍与寡人留下安平君有何干系。” “臣是想通过公孙衍一生的事迹,告诉王上,对待贤能之人,要以国士之礼待之。”平阳君高声道:“国士方能以国士报之。国士想要的,其实并不多。” 赵王丹问道:“国士要什么。” 平阳君道:“知他、懂他、信任他的明君。” 赵王丹还是理解不到话语之中的意思,问道:“寡人该怎么做。” 平阳君道:“安平君为赵国立下大功,王上不如对他封君拜相。” 赵王丹笑道:“安平君在齐国本就是封君拜相,乃贤能之人。” 平阳君不以为然道:“封君拜相,是每个男儿的志向。一个男儿,能够得两国封君拜相,这将会是无上的荣耀。王上,天底下,有多少男儿,能够同时得两国封君拜相。” 赵王丹想了想,答道:“寡人记得公孙衍为韩、魏两国国相,望诸君乐毅,为燕、赵两国国相。其他的,寡人不记得。” “公孙衍虽为两国之相,却没被两国封君;望诸君虽为两国之君,却没被两国封相。天底下,能被两国封君拜相,唯有安平君一人耳。”平阳君高声问道:“王上向安平君传达善意,给他无上的荣耀。安平君岂会拒绝。” “封君拜相,这...”赵王丹想了想,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又问道:“除了封君拜相,寡人还要做点什么。” “王上不用刻意将自己心中的意思,表露出来。”平阳君又道:“安平君是聪明人,自然会感受到王上那颗真诚之心。王上只需以国士之力相待,定能留住安平君。” “国士之礼?”赵王丹念念有词,又道:“寡人年少时,曾听很多人说。祖父为何能够用三十年之力,引领孱弱地赵国走向强盛。祖父能够推行胡服骑射、亡中山、击三胡、筑长城、拓胡疆,汇聚大批能臣悍将。寡人年少不懂,今日懂了。” 平阳君见赵王丹提起赵武灵王,也是满含涕零。平阳君也时常想,若赵武灵王不是壮年而死,赵国的伟业定会在上层楼,岂会中道崩殂。 “试问天下君王,能有几人做到。然,祖父却做到了,很多君王不能做到之事。”赵王丹想起祖父一生的事迹,眸色充满骄傲,语调豪迈道:“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寡人要留下安平君,定以国士待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