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马服君请战 (第3/3页)
来,笑着插话道:“马服君所言,也没什么错。我有一言,马服君可听否。”
马服君问道:“平原君也赞成以地换将。” 平原君道:“是。” 马服君抬手道:“我倒要听听平原君的高论。” “高论谈不上,愚见倒是有的。”平原君看着比自己年长,且威望比自己高的马服君,心中少了点底气,“马服君可知,燕国最害怕的人是谁。” 马服君问道:“是谁。” 平原君笑道:“能让燕国害怕的人,除了安平君田单,还有何人。” 马服君追问道:“平原君怎会认为燕人会害怕安平君。” 平原君凯凯而谈道:“望诸君乐毅率五国之师破强齐,诺达而又强盛的齐国险些亡国。若非安平君火牛阵对抗燕国,力挽狂澜,齐国岂能存活至今。齐国能够复国、中兴,安平君功不可没。安平君的威名早已传入燕国。安平君一人,抵得过千军万马。我们用安平君伐燕,不是正合适吗?” “平原君之言,我岂能苟同。”马服君道:“燕国伐我,我们不战,而割地换将,此举,太过荒唐。” 平原君冷着脸道:“以安平君伐燕,怎会荒唐。” 马服君顾不了平原君的脸面,痛斥道:“且不说,我国以地换将,会不会让诸侯国觉得赵国无人可用。济东令庐、高唐、平原陵地五十七座城邑这是成千上万的将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就这样将将士用生命换来的疆土割裂之,这种行径犹如覆军杀将。臣,认为,此举不足取。” 平原君抬高声调道:“马服君,燕国以宋人为将,此人能征善战,不好对付。” “宋人之名,我倒听过。此人虽善战,却无远大之谋,不足为惧。”马服君语调完全没有把宋人放在眼中,“我国将领众多,没有安平君依然能够击退燕国,保住疆土。王上若真的觉得无将可用,臣虽老,也愿为国出征,捍卫疆土。” “燕、赵两国开战,战事升级,定会死伤无数。”平原君道:“安平君抗燕,这是最好的方法。” “安平君复兴齐国,是有本事。然,此人之能,终归有限。若不是燕惠王不信任望诸君,以骑劫等有名无实之人取代。安平君岂能光复燕国。”马服君见赵王丹没有说话,又道,“王上岂不知,安平君光复齐国,遇到乐英等人驻守的小城,却久攻不下。” 平原君笑着问道:“马服君这话是什么意思,我怎么觉得马服君这话是说安平君没有什么能耐。” 马服君高声道:“我曾与安平君论兵,此人用兵之道,臣不敢认同。” 赵王丹神色有些诧异地问道:“马服君曾与安平君论兵道?” 马服君道:“臣问安平君,用多少兵,方能服天下。安平君认为,用兵在精不在多,兵士数目多会影响国内农耕,造成粮食供应困难,是自破之道。他说古之君王兵力不过三万,便可令天下诸侯臣服。” 赵王丹想了想,问道:“安平君之言,很有道理。” 马服君道:“此一时,非彼一时。姬周天下,诸侯成千上百。除了周天子镐京和洛邑两都大点,诸侯国的国都最大的城不过三百丈,最多的人口不过三千家,用三万兵攻,或守,对将帅来说没有困难。我说他不懂用兵,是因为他没有看清时态。” 平原君问道:“不知马服君认为要多少兵马才能服天下。” 马服君道:“十万,二十万,甚至是更多的兵马,才能够服天下。” “十万、二十万。”赵王丹道:“要这么多啊!” “当今天下,战国七雄,千丈之城,万家之邑。以三万兵野战未可言必胜,围城更加不用指望。无论是齐宣王破燕都,还是齐闵王亡宋,或者是楚怀王亡越,甚至是先祖武灵王亡中山、击北胡,那一次不是数十万之兵。所以,臣认为安平君不懂世事,不懂用兵。” 赵王丹想了想,也觉得没有哪里不对。平原君问道:“马服君轻视安平君。莫非马服君才是伐燕最佳人选。” “不错。”马服君精神抖擞道:“沙丘宫难之时,为了避祸。我曾与望诸君、剧辛等人流亡燕国。燕昭王用人不疑,重用我等。我曾为燕国上谷郡守,熟知燕国地理和形势。我领兵伐燕比安平君更适合。王上让安平君领兵,有个隐患。” 赵王丹问道:“什么隐患。” 马服君道:“安平君乃齐国人,伐燕定不会竭尽全力。” 赵王丹道:“我礼遇安平君,他岂不替寡人破燕。” “伐燕成功,只会对赵国有利。赵国强大了,齐国就会有威胁。今日之齐,也是安平君之功,他更不会看着赵国强大,威胁到齐国。王上用他为将,安平君不尽心。如果燕、赵之战旷日持久,对燕赵不利,对齐国有利。”马服君高声请命道:“臣虽老,血未冷。臣愿披甲上阵,击敌卫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